“怎么又提前来了?”
“这次怎么又拖了十天?”
“月经越来越多,老觉得累……”
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经历,尤其30岁之后,月经出现不规则、经量异常及月经紊乱等问题。我们常常以为是压力大、内分泌紊乱或者“岁数大了”等的正常现象。
但其实,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元凶——子宫内膜息肉。
什么是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通俗讲就是子宫腔里长出的“肉疙瘩”,是由子宫内膜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种良性病变。它们像小树枝一样,从子宫内膜表面“探出头来”,有的细小如米粒,有的可达几厘米。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它们可能引发一系列妇科问题,尤其影响月经和生育。
子宫内膜息肉有哪些表现
不少女性患有息肉却毫无症状,是在体检或者备孕检查时被发现的,不过如果息肉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常见的表现为:①月经不规则:息肉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剥落,造成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一些女性甚至出现经血淋漓不尽的情况,即使月经结束,仍有少量出血或咖啡色分泌物,持续一周甚至更久;②异常子宫出血:这是因为息肉表面血管较多,较脆弱,在体内轻微刺激(如运动、性生活)后容易破裂出血;③不孕或流产:对于一些正在备孕或试管助孕的女性来说,子宫内膜息肉可能成为“拦路虎”,它们可能阻碍精子通行、干扰受精卵着床,或改变子宫内膜局部环境,降低怀孕率,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因为息肉引起的子宫收缩异常或内膜血供不良,导致胚胎发育不稳定,进而出现早期流产。
它和月经不正常有什么关系
子宫内膜息肉会破坏子宫内膜的完整性,使得子宫壁不规则出血,就像墙面上鼓起了一个包,导致原本有序的月经周期被打乱。此外,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又脆弱,容易自发出血,因此可造成经期外的滴血、出血难止等问题。
如何诊断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它就像是将一根细细的“探头”插入宫腔内,医生可以直接看到息肉的位置、大小、数目和形态,甚至当场拍照、录像,明确诊断。
治疗方式有哪些
虽然部分子宫内膜息肉可以“悄无声息”的存在多年,但不意味着它们都可以“观望等待”。临床上,对于以下几类情况,医生通常建议积极手术切除:①息肉直径超过1cm,尤其超过1.5cm者;②反复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月经紊乱;③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或者备孕失败、不明原因不孕者;④息肉呈多发性或合并其他子宫疾病(如子宫肌瘤、内膜增生);⑤超声或宫腔镜下发现息肉形态异常、质地不均,疑有恶变可能。
宫腔镜是一种通过阴道进入子宫腔的“微型内窥镜”,即可以清晰观察宫腔内部结构,又可以在直视下精准切除病变组织,被誉为“子宫内的眼睛和手术刀”。
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一般术后1天至2天可能有少量阴道流血,属于正常反应,不必过于担心。术后为避免感染,应在两周内避免性生活、游泳和盆浴,保持会阴部清洁与干燥,此外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宫腔情况,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存在息肉复发的风险,早期发现有助于及时干预。(作者/刘思颖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