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重大部署。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慈善事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慈善的部署要求,长沙市积极探索并设立社区基金。
2022年11月,长沙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推动设立“社区发展基金”的通知》,社区基金项目正式启动。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1642个社区(村)共设立社区基金1295支,覆盖率为79%,在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区活力、推动社区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整合了社会资源,弥补基层治理中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与政府的治理力量形成了有效互补,共同推动了社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积极走访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与多家单位和个人签订资源合作协议,吸引丰富的资源为公益项目提供政策指导、宣传培训、爱心物资等支持。已发动爱心单位和个人认领“微心愿”10余次,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与关怀。
激发了社区活力,开辟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便捷渠道。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吸引参与,建立协商机制促进参与等方式,激发了社区活力,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如天心区赤岭路社区成立社区基金后,选举产生基金管委会,居民代表参与基金的募集、管理和资金使用计划的审核,对募捐、确定帮扶对象等环节严格把关。在参与的过程中,居民切实感受到自己对社区事务的影响力,良好的社区自治氛围逐渐形成。
推动了社区治理,居民组织化程度与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面对社区治理中的复杂问题,社区基金搭建起多方协作的平台,通过孵化与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雨花区黎托街道东澜湾社区,通过社区基金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吸引了社区内的手工艺人、维修师傅等自发成立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磨刀、缝纫、小家电维修等10余种便民服务。
社区基金是社会慈善资源的“蓄水池”,是社区需求的“回应者”,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引擎”。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社区基金助力基层治理作用,使社区基金成为撬动社会力量、汇聚慈善资源、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有力平台,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拓展筹募渠道,建好资金“蓄水池”。丰富的慈善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是社区基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基金+商业”消费捐。号召辖区内企业、商家参与消费捐、公益市集等社区活动,在企业、商家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款项进入“社区基金池”。二是“基金+社会组织”服务捐。邀请社会组织成员加入社区基金管委会,共同管理并使用社区基金池内的资金或者资源开展慈善项目,慈善项目加入基金募捐环节,反哺社区基金。三是“基金+志愿服务”时间捐。社区基金与积分制度相结合,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为基金捐款捐物等可获得积分,社区基金管委会链接公益资源,给志愿者兑换服务或商品,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聚焦群众关切,经费用在“刀刃上”。对于社区基金而言,筹钱重要,如何用好钱更重要。只有把钱用好了,用行动和效果证明自身对社区、企业、居民的价值,才能鼓励与引导社区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激发社区治理的新动能。一是明确使用范围。制定社区基金章程等制度文件,对使用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如仅限于开展社区扶贫济困活动等,切实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社区发展和居民关爱帮扶上,力求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二是坚持问需于民。通过问卷调查、居民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包括社区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困难群体帮扶、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根据需求调研结果,确定社区基金的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三是实施精准帮扶。根据社区慈善需求清单,围绕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最为迫切的需求,策划慈善项目,形成社区慈善项目清单。发挥慈善资源最大效益,精准回应服务需求,不断推进社区基金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强化监督管理,守好慈善“生命线”。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要坚持一手抓促发展,一手抓防风险,提升社区基金公信力,确保其行稳致远。一是注重法治化管理。依法依规运营社区基金,以标准化制度为支撑,以标准化流程促规范,确保基金使用管理合法合规。二是注重阳光化运作。结合民政部部署实施的“阳光慈善”工程,严格落实信息公开义务,将社区基金打造成公开、透明的募捐平台,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注重社会化监督。对社区基金发展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畅通媒体和公众监督渠道,同时建立“群众监督员”制度,让群众亲眼见证社区基金的决策过程,以提升社区基金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以社区基金为“小切口”,实则是将治理的温度精准滴灌到基层每个角落。当社区基金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浩瀚江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社区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未来,需继续深耕社区基金的内涵,优化其运行机制,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精准落地、高效使用,真正实现以“小切口”托举“大民生”的美好愿景。
(课题组组长:廖国核;成员:包宋德、范拥科、李焱林、谢小芬)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俊
三审:蒋宇
来源:湖南工人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