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我总爱站在纯福坡的百年青石阶上。这条蜿蜒而上的石板路,六百年前曾迎来负笈求学的湖湘子弟,如今每日承托着蹦跳上学的红领巾。作为鹤山小学的教师,每当抬头凝视"博学审问"的校训牌,总能触摸到魏了翁先生留下的教育温度。十年光阴流转,青石阶上的苔痕与教案本的墨迹相互浸润,滋养着我的教育生命。
青阶承古训 赤心育桃李
"以德为首"的办学方针,在纯福坡上落地生根。记得执教《伯牙鼓琴》时,我带着学生寻访书院遗址。当孩子们触摸到西北角石墙时,小滔突然发问:"魏了翁先生当年在靖州,也会有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吗?"这个问题如石投水,激起层层思考。我们查阅《靖州乡志》,发现先生谪居期间仍与真德秀书信往还,恰似"高山流水"的延续。去年教师节,毕业生小晴带着初中课本来找我:"老师,文言文单元全是您教过的符号批注法!"她将初中笔记与小学课本并置,泛黄的书页间,朱笔圈点的痕迹如同穿越时空的密码。这或许就是"慎思明辨"的最好注解。
石阶连今古 格物致新知
"质量第一"的治学传统,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们在大操场立圭表、测日影,用数学课学的比例知识验证"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假说。当阳光将圭表投影精确指向"笃行"二字校训时,孩子们惊喜的欢呼与古书院"审问"的遗风遥相呼应。语文跨学科主题活动中,我带领班级学生通过连环绘画形式,重现戴嵩《斗牛图》的创作过程,小鑫在牛尾处特意标注"尾搐入两股"的观察笔记,用彩笔绘制的动态线条竟与牧童的发现不谋而合。这些朴素的创作,让"乐学善思"的学风如坡上青苔,在湿润处悄然生长。
芳洲育新苗 薪火相传递
面对"双减"政策下的新挑战,我教一年级的学生开展"阅读悦美 共沐书香"主题活动。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孩子们轮流登上讲台分享课外阅读:或是拍手诵读魏了翁《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的诗词,或是用方言演绎"靖州三宝"的民间童谣。上周小牧牧捧着《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将"半条被子"的故事讲得全班泪光闪烁。这种跨语言,跨文体的阅读接力,让"和谐创造"的校风在书香浸润中愈发鲜活。
暮色中的青石阶泛着温润的光泽,晚风轻拂过操场边的白桦树。操场上飘扬的国旗下,信息技术社团的学生正用无人机拍摄书院遗址全景。航拍画面下,我仿佛看见古书院的精神正在新时代舒展——五栋教学楼里书声琅琅,计算机教室的新兴编程课孩子们正皱眉凝思,花坛绿植间跳跃着观察自然的红领巾。而那条承载八百年文脉的青石阶,永远静候着蹦跳而过的布鞋球鞋,将"正直勤奋"的品格刻进每个鹤山学子的生命年轮。
回望纯福坡之巅,最珍贵的不是各类"样板校"的奖牌,也不是各类“示范校”的光辉,而是每天上下班时,总能在青石阶不同高度遇见成长的模样:低年级孩童数着台阶背唐诗,中高年级总有三五学生讨论奥数题,最高处的平台也常有毕业生回来眺望县城灯火。这蜿蜒向上的教育之路,恰似魏了翁先生手书的"博学笃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永远向着教育理想延伸。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俊
三审:蒋宇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