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25日讯(通讯员 杨斯宇)9月22日,一辆120急救车疾驰驶入芙蓉区救助站定点医院,车门打开后,脸色苍白、嘴角残留血迹的钟先生被紧急护送至急诊室。当天凌晨起,他已连续呕血十余次,病情十分危急,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迅速为他完成一系列检查。
在医院全力救治的同时,芙蓉区救助站同步紧急开展寻亲服务,各项工作在有序中高效推进。待钟先生病情稍稍稳定后,社工们来到病床边,轻声与他交谈。起初,钟先生内心封闭、言语沉默,对家庭话题避而不谈,眼神中满是长年流浪积淀的疲惫与戒备。社工没有急于追问,而是先分享了其他救助对象的相似案例,强调救助站旨在帮助他重获新生。渐渐地,在社工的耐心倾听和温和引导下,钟先生开始敞开心扉。他回忆起多年在外漂泊的生活,提及与家人的疏离源于年轻时的误会与矛盾,最终主动提供了母亲的联系方式,希望借此修复那段断裂的亲情。
比病情更冰冷的,是电话那端长久的沉默。芙蓉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辗转联系到钟先生的母亲,电话里的老人声音沙哑而决绝:“他在外流浪多年,家里早就当没这个人了。我们拿不出钱,也管不了!”这番话,犹如一道高墙,将病床上的钟先生隔绝在亲情边缘。社工了解到,这背后是母子间多年积累的矛盾:钟先生年轻时离家出走、长期不归,让母亲心生怨怼与失望,认定儿子已成“浪子”,不愿再对其负责。
面对这道情感壁垒,社工并未放弃,而是运用专业心理沟通技巧,从倾听入手:先认可母亲的辛苦与委屈,再逐步引导她回忆儿子儿时的温馨片段,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母爱。同时,社工向她说明钟先生当前的脆弱状况,以及他提及家人时的真挚期盼,通过共情与事实陈述,让母亲意识到,拒绝只会加深彼此的遗憾。最终,在社工的劝说下,钟妈妈(即钟先生的母亲)心底最柔软的弦被触动,电话那端的长久沉默被微弱的抽泣声打破。趁此机会,社工细致讲解救助政策,一点点化解了钟妈妈的思想顾虑。
经过社工的不懈努力与温情劝导,钟妈妈的态度彻底转变,同意从外地赶赴长沙接领儿子。启程后,救助站工作人员仍与她保持密切联络,全程关注其行程,及时询问路况、提醒交通安全,并提供详细的医院地址与导航指引,确保她安全顺利抵达。钟妈妈深深被民政部门的帮助与关注所感召,抵达医院后,不仅与儿子顺利重逢,还主动提出要自理所有医疗费用。“不愿给政府增加负担。”她感慨道。
社工耐心地劝导受助者的家属。
在芙蓉区救助站的全程守护下,这场从亲情疏离到阖家团聚的漫长历程,终于抵达了温暖的终点。钟先生最终被家人顺利接回,家属不仅对救助站的暖心援助深表感激,还主动结清了所有产生的医疗费用。此次救助,充分彰显了芙蓉区民政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使命——工作人员以真情融化亲情隔阂,用大爱筑就家庭团圆,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