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21日讯(通讯员 贺腾飞 陶燕)暑期是乡村儿童成长的关键窗口期。2025年8月,宁乡市煤炭坝镇社工站在“爱心宁乡·宁心向暖”服务体系支撑下,以“1社工+1志愿者+1本土达人”的“1+1+1”服务模式为核心,历时19天开展5节杂技转碟小组课,让近10名乡村儿童在趣味实践中实现能力提升与成长蜕变,为基层儿童暑期服务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经验。
“三措并举”做筹备,筑牢服务基础
基层儿童服务的实效,始于精准筹备。煤炭坝镇社工站从需求、资源、课程三方面发力,为活动落地搭好“成长舞台”。
需求精准锚定: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走访,了解到乡村儿童对动手实践类活动需求强烈,最终选定转碟这一兼具趣味性与能力培养价值的杂技项目,既规避高风险,又能锻炼孩子平衡感与专注力。
资源高效整合:联动贺石桥儿童之家解决场地问题,邀请本地杂技爱好者担任特色指导老师,购置轻量级碟片、平衡手环等适配儿童的安全道具,确保服务“有场地、有能人、有保障”。
课程科学设计:按照“认识杂技-基础学习-巩固提升-创意编排-成果展示”五阶段推进,每节课设置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互动分享环节,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学习循序渐进。
“1+1+1”强协作,让教学有趣更有效
“1社工+1志愿者+1本土达人”的团队架构,是此次活动的核心支撑,既发挥各方优势,又形成服务合力,让乡村儿童“敢试、会学、爱学”。
趣味破冰拉近距离:首节课程中,社工通过“杂技小探秘”竞猜游戏、“名字接力+动作模仿”互动,快速打破儿童间的陌生感,让课堂氛围从“拘谨”变“活跃”。
分层教学不掉队:本土达人老师负责拆解转碟步骤、示范核心技巧,社工与志愿者分组巡回指导,针对手部力量弱、平衡感差的孩子,用轻量级碟片、平衡手环降低难度。“之前总掉碟,志愿者姐姐教我调整握姿后,终于能转稳了!”参与儿童的反馈,印证了分层教学的实效。
团队协作激创意:在“带碟移动”创意编排环节,孩子们分组设计表演方案——有人打节拍控节奏,有人结合音乐编步伐,在磨合中既提升团队意识,又锻炼创新思维,让学习从“单人技能”升级为“协作成长”。
成果亮眼可复制,为基层服务提供样板
19天的课程结束后,儿童的成长与蜕变成为最亮眼的“成绩单”。在“成长分享会”上,孩子们争相展示进步:“从转3秒就掉,到能坚持1分钟,我知道只要多练习就会成功!”这种从“不会”到“熟练”的突破,让孩子收获成就感,也让“1+1+1”模式的可复制性得到验证。
内容普适性强:转碟可替换为空竹、简单手技等项目,能适配不同乡镇、社区的资源条件,无需高额成本即可开展。
模式推广门槛低:只需链接本地能人、招募志愿者,就能快速搭建服务团队,无需专业机构长期驻点,适合基层社工站落地。
安全有保障:提前评估道具安全性、分层教学降低风险,为儿童实践活动提供了可参考的安全管理思路。
下一步,宁乡市煤炭坝镇社工站将继续以“爱心宁乡·宁心向暖”为指引,深化“1+1+1”服务模式,探索更多贴合乡村儿童需求的特色活动,用专业服务守护少年儿童快乐成长,也为更多基层社工站提供可借鉴的儿童服务经验。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