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王青 张晟
2025年暑期,在大湖学校的支教课堂上,一位来自长沙的11岁少年欧哲铭,用他心爱的无人机设备,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科技的窗口,也书写了一段城市少年与乡村学童双向成长的暖心故事。
欧哲铭是中加学校2005班的学生,同时也是长沙市仁乐义工志愿服务队的一名资深志愿者。一次,他在妈妈手机上看到乡村支教老师分享的照片: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趴在破旧课桌上,眼神却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像夜空的星星般闪亮。这个画面深深触动了他。“或许,我可以让山里的小朋友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在妈妈的建议下,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为此,小哲铭做足了准备。他反复练习无人机的悬停、航拍和实时传输操作;翻阅大量科普书籍,精心筛选、整理适合乡村孩子的知识点;出发前,还制作了PPT和教学视频,希望能让孩子们不仅了解无人机的广泛用途,更能亲手体验操控的乐趣。
一个周末的清晨,欧哲铭带着两台无人机踏上了支教旅程。一台用于教学展示,一台供孩子们实践操作。当他走进那所喧闹的乡村小学教室,打开背包启动无人机螺旋桨缓缓转动时,三十多名孩子的眼中瞬间充满了惊奇与兴奋。
课堂上,欧哲铭耐心讲解飞行原理和应用场景。他让无人机平稳升空,通过屏幕展示俯瞰视角,“大家看,从天上看我们的学校,屋顶像不像一艘小船?”孩子们的小脑袋挤在一起,兴奋地指着屏幕上出现的操场、果树和远山。理论学习时,他们听得格外专注;到了试飞环节,更是踊跃参与,小小的身影围着无人机忙碌,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哥哥,它能拍到我爸爸妈妈打工的城市吗?”欧哲铭认真地回答:“虽然现在还不能,但等你好好学习知识,将来不仅能指挥无人机拍遍全国,还能自己设计更厉害的机器!”这一刻,欧哲铭深刻体会到妈妈所说的“志愿不是施舍,是分享”。他分享的不仅是科技知识,更是关于未来无限可能的梦想。看到孩子们在科技体验中欢笑,他内心也暖意融融。他还用零花钱为家庭困难的同学准备了小礼物,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支教结束返程路上,疲惫的小哲铭在车上睡着了,嘴角却挂着满足的微笑。他的背包里,珍藏着孩子们送的野花标本、写满稚嫩字迹的感谢信和一张画着无人机与星星的图画。几次下乡助学支教经历,让这个城市少年深刻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易,更真切地理解了付出的意义与价值。
如今,欧哲铭已成为社区志愿队的“小老师”,定期分享无人机操作技巧。他还与村里的孩子们约定,明年要带着升级的设备再回去上课。他的无人机镜头里,不再仅仅是城市的高楼,更增添了连绵的梯田、袅袅的炊烟和孩子们在乡间奔跑的身影。在志愿服务中,欧哲铭悄然成长,学会了关爱与担当。
夕阳下,少年操控着无人机,屏幕里晚霞绚烂;他的母亲翻看着支教时的照片,孩子们的笑脸依然鲜活。他们镜头捕捉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少年心灵在公益实践中绽放的光芒——这份城市与乡村孩子双向奔赴的成长与喜悦,正是志愿精神最温暖动人的诠释。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