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讯通讯员 毛志博 朱理璇 张程
在医学与人文交叉融合的教育阵地上,长沙医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隗宁作为深耕十二载的党员教育工作者,始终以红色信仰为帆,以育人使命为舵带领团队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用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教育者的情怀,谱写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奋进篇章。
思想铸魂:红色基因浸润育人底色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隗宁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她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党课+学科”“党建+教研”等特色学习模式。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她推动构建“医学人文”特色育人体系,引导教师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让红色基因在课堂教学中焕发时代光彩。
管理赋能:创新机制激发团队活力
从教研室副主任到学院掌舵者,隗宁始终坚持“制度管人、文化育人”的管理哲学。她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维评价体系,推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通过“教学比赛”“科研结对”等举措,助力教师队伍梯队化发展。在其带领下,学院教学管理评估实现跨越式提升,三年间斩获教学管理二等奖、进步奖等多项殊荣。针对医学类院校人文教育特点,她创新提出“人文课程医学化”改革方案,推动建立“校院协同”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管理既彰显人文温度又充满创新锐度。
教学淬火:跨界融合培育时代新人
深耕汉语本体研究的隗宁,始终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她打破传统语言类课程壁垒,首创“医学人文”模块化教学体系,将《古代汉语》《汉字学》等专业课程与医学典籍研读深度融合。其主讲的“《说文解字》中医类心部汉字文化”课程,通过解剖学视角阐释汉字构形智慧,将汉字和中医紧密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她倡导“一题双维”选题模式,要求学生在语言学研究中嵌入医学人文视角,毕业论文选题在文医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研攻坚:交叉领域开辟学术新境
作为专业负责人,隗宁以“医文融通”为学术突破口,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她主持的多项省部级课题聚焦“医学典籍语言研究”“健康传播话语体系”等交叉领域,形成“语言服务大健康”的鲜明研究特色。其倡导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三年带动学院教师申报课题数量增长,孵化出“医患冲突话语研究”“医疗语篇分析”等新兴研究方向,教师科研选题有了显著创新。
从青椒教师到学院领航者,隗宁始终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丈量教育人生。面对新时代医学人文教育的新命题,她正带领团队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文教育、有深度的医学融合”育人品牌,在培养仁心仁术的医疗卫生人才道路上续写华章。
责编:夏 博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