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22日讯(通讯员 尹强)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的灰犀牛,距离远时往往让人觉得毫无威胁感。但如果它真的奔跑过来,其爆发力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灰犀牛”现象告诉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问题的麻痹大意。
许多出事故案件的单位并非不重视安全工作,“讲安全”也不是“讲”得少,但或许正是因为讲得“太多”,开展活动针对性不强,结合单位特点不紧密,反而造成干部职工“思想上的麻痹”。更有甚者,有的单位在抓安全的过程中,把严防变成严禁,抓安全变成了消极保安全。”为了加深安全生产印象,千方百计给大家集中起来“考试”,导致干部职工不喜欢甚至抵制这样所谓的“安全",思想上放松了警惕,事故案件自然频发。
守住安全底线本是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但倘若“抓安全”考虑不周、组织不细,不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鼻子眉毛一把抓,甚至仅仅为了“抓”而“抓",开展活动不仅没有效果还让干部职工思想波动。那么,如此“抓安全"与其说是在“抓安全”不如说是在“生隐患”。
首先,“毫无威胁”的灰犀牛之所以让人猝不及防关键在于反应迟缓的假象掩盖了它真实的爆发力。而假若我们在抓安全的过程中对极易“轻视”又易出现“事故”的苗头、隐患提高预见性,那么损失就可能会大大降低。其次,仅仅知道“灰犀牛”的巨大威力,却不去研究怎么科学应对,眼睁睁看着“灰犀牛”奔来,那也只能是于事无补。安全工作向来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可以说与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对此,我们在处理的过程中,更要统筹兼顾,厘清各项工作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安全工作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重点与非重点的辩证关系,积极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研判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断反思改进工作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灰犀牛"的来袭。
此外,如果遭遇灰犀牛不可避免,躲避、围堵也只是消极应对,而假若能将灰犀牛驯化,为我所用,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力因素”那才是真正的“胜利”,确保单位安全稳定,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