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华声社区>社区观察>正文

强化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创新 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高校新担当

2023-09-05 17:5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黄爱民]

  华声在线9月5日讯(文/潘碧灵)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研发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仍有不足,科技与经济的衔接、对接和互动等深度融合机制仍有待形成,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导向亟待加强。高校科研及其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受到“重纵向、轻横向”观念的影响,导致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错位、研究成果与应用脱节等问题,研发中缺少对市场需求调查和行业竞争分析,研发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在人员与机构上向产业开放不够,未就基于市场需求的协同攻关作顶层设计,导致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阻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进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查显示,企业通过转让获得的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21.3%,不到企业发明专利平均产业化率48.1%的一半。急需打通供给端与需求端在“源头”上的联系,强化基于市场需求的研发。

  聚焦成果应用的转化导向亟待强化。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先进的研发设施和基础,以及多元化的研究领域,在促进跨领域、跨产业的交叉融合上具有独特优势,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主体。但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应用”“重研发、轻转化”的导向的影响,导致高校产生大量“沉睡专利”,不仅耗费前期研发投入,还需为维持这些专利负担成本,闲置的创新成果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促进成果转化运用的政策,但政策仍待落地落细,成果供需匹配仍需加强。调研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急需聚焦企业需求,破解转化瓶颈,拓展转化渠道,盘活高校专利资产。

  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亟待深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方向与专业设置多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反馈机制,导致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及时,“鸡肋专业”并不鲜见;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社会需求不紧,导致部分课程设置陈旧,难以融入社会需求中的科技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应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尤其是我国在部分领域遭遇关键技术断供和核心技术难产的背景下,如何面向经济主战场,根据国家战略和地方需要,适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新形势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立足新发展理念,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融合协同创新,突出转化应用导向,推动科技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相互衔接、精准对接、耦合互动的机制,以高效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一是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提升技术创新效能。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创新资源导入到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强化创新前瞻布局。紧扣区域市场需求,结合特色优势学科,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问题与需求、技术与应用、研发与生产的协同,注重研发与需求的衔接,契合产业链进行创新研发,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水平。强化成果转化导向,引入产业力量进行专利布局,着力培育高价值专利,探索职务成果赋权改革,破解“不能转、不敢转”的束缚,释放成果产业化动能。建设专业化成果转化机构,搭建市场化运营服务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产业资源建设科研平台,探索高校与企业共建、共营创新联合体,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模式,强化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实践的创新“中台”,加快从“样品”到“产品”的进程,缩短从“创新”到“产业”的过程。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优势,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注重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校企协同攻关能力。强化校地协同,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探索从原创突破、技术熟化、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深度融入区域高质量发展。譬如,作为扎根伟人故里的“双一流”大学,湘潭大学要积极主动对接和助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计算数学、应用化学、材料科学、航天航空等优势创新资源,紧扣“自主计算、新能源、大健康、通用航空” 湖南四大新兴产业,搭建合作研发平台,推进协同创新联盟,在融入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中展现新作为。

  三是优化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构建服务经济主战场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点,开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工科和特色应用学科,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聚焦行业科技领域技术难题及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优化科技问题与社会需求的反馈机制,将需求及时反应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之中。加强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动,发挥优势特色学科作用,打造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契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优化“需求牵引”型培养计划。强化科教产融合创新,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畅通高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成果产业化应用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湘潭大学校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扫码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欢乐迎新年

长沙市政务服务工作“揭榜竞优”现场观摩活动走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长沙望城再启“买房送车”活动,双11送出奔驰汽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