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刘永涛
2月12日,正月初八,晚上9时,李海青像往常一样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患者诊病。
春节假期后,前去就诊的多是感冒咳嗽患者,这天,他接诊了近40人。
卫生服务站接诊室略显局促,墙壁上方挂满了锦旗,“妙手仁心”“医德高明”“医术精湛”“热情服务”等字眼分外醒目。最近的一面锦旗赠于2018年11月,上面写着“感谢李海青医师,大爱行天下,妙手祛病魔。水木轩十栋患者肖正操、赵爱平敬赠”。
李海青是长沙开福区伍家岭街道水木轩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2004年,他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来到石门县人民医院,开始了从医生涯。
世代居住在永州祁阳一个偏远山村,年少时的李海青并未想过要做医生。但家人的变故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
1995年,李海青的祖父突然中风,卧床不能自理,半年后就去世了。时年14岁的李海青,真切感受到亲人骤然离世的痛楚。他决定学医。
2003年,李海青的父亲患上双肾结石,肾功能不全,需要持续治疗。这坚定了他“救死扶伤”的志向。
留校当助教,还是到基层当医生?大学毕业时,李海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干就是15年。
2007年,李海青的父亲病情发展成尿毒症,每周需做血液透析。为兼顾照料父亲,他从石门县辗转到长沙做社区医生。
就这样,他在基层社区医生的岗位上扎下了根。
经历过普通家庭遭遇病魔时的渴望和无奈,李海青内心深处的悲悯被激发,形成了自己的从医理念:将患者当家人一样对待;开药只选对的,不用贵的,减少患者痛苦;坚决不滥用抗生素,注重绿色疗法,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无谓的伤害。
从医多年,他从未遇到医患纠纷。前往看病的患者、咨询日常医护常识的街坊邻居,络绎不绝。凭着良好医术,他逐渐小有名气,永州、邵阳、张家界等地的患者也慕名前去就医。
“要站在老百姓的身边,为他们做点实事。”李海青除了早年积累的外科、内科、儿科工作经验外,在社区卫生站当全科医生的历练,让他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有了更多研究。利用业余时间,他还自学了中医相关知识。
2017年初,1岁的昊昊咳嗽哮喘,在邵阳当地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半年未见痊愈。后经人介绍,找到李海青。他用中药穴位敷贴,配合小儿推拿,调理脾胃功能,昊昊最终得以康复。
“基层社区医生接诊的病种繁多,社区医院检查设备有限,遇到需要上级医院救治的疑难杂症患者,只能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辨别诊断,提供必要的转诊建议。”李海青说,及时做出正确、专业的诊断,可以为患者赢得抢救机会。
李海青曾遇到一个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受限于诊疗环境,他坦言自己治不了,叮嘱立即送往大医院,并为患者提供了速效救心丸以备不测。果不其然,患者还没到医院就昏迷了,患者服用了急救药丸,最终为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
1月27日,咳嗽多日的陈娭毑找到了李海青。李海青给出诊疗意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需随时监测,建议尽快到大医院住院治疗。考虑到大医院床位紧张,李海青马上打电话给转诊医院帮陈娭毑联系床位。
“李医生的诊断和我住院时医生的诊断治疗一样,他还帮我联系床位,他太好了。”农历大年前夕,陈娭毑出院后,特意前往致谢。
陈娭毑的儿子偶尔也会去水木轩社区卫生站看病。他颇为感慨地说:“李海青是位有医德的医生,对社区居民的咨询诊治,耐心细致;他开药,不贵,疗效好,帮患者省下不少钱。”
翻开李海青的微信通讯录,2000多位联系人,其中逾1000位是附近社区居民。
“居民把我当朋友,我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对于这些“朋友”的问询留言,李海青都会及时回复,哪怕忙到深夜,也不会让患者等到第二天。
“当一名社区医生,能为身边的人排忧解难,驱除病痛,我很开心。”如今,李海青对自己的社区医生身份,非常珍惜。
周末和节假日,李海青还会开展义诊活动,开展公益样本采集。如,免费为居民测血压、测血糖;教居民如何急救、自救;耐心接受咨询,提出治疗方案。
2013年,李海青被评为“长沙市优秀医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社区医院也有好服务,有不少专业技术人才在坚守。
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出诊,常常晚上十点下班。
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当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者,让患者少折腾,在家门口病有所医。
“申报职称难,身份无编制,偶尔有些焦虑。”年近不惑,李海青也有了苦恼。
他期待基层医护人员的成长路径,能够更为开阔,让更多专业人才愿意扎根基层;希望社区医疗机构在软硬件环境上不断优化,让医护人员更有获得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