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向文
“村民家的小狗都和覃书记混熟了,见着他就摇尾巴。”近日,在桑植县八大公山镇筲箕池村,记者跟随村第一书记覃鸿飞进村入户时,陪同的镇政府包村干部陈俊知如是感慨。
筲箕池村位于八大公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多户村民散居在大山深处,资源匮乏、产业薄弱,村民依靠种地为生,几条泥土路,一片低矮房。
一路上,村民们热情地跟覃鸿飞打着招呼,喊他到家里坐坐。“这条路,我走了快3年。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吃闭门羹到成为‘亲人’,从用心扶贫到分享脱贫喜悦,都离不开‘奋斗’两字。”覃鸿飞说。
2016年末,在张家界日报社工作的覃鸿飞,来到筲箕池村任第一书记。踏入小山村后,他与群众打成一片,用汗水与智慧、用实干与奉献,为困难群众真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被群众称为“跑腿书记”。
“当时村里只有一条主干道硬化,其余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每逢下雨,村民都是两脚泥。”村主任尚年青告诉记者,针对村里中岭组、上村组、庄坊组、曹坊组等组村民出行问题,覃鸿飞多次往市、县交通部门跑,争取资金200多万元,整修村组道路10公里,硬化村组道路6.2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
群众出行问题解决后,覃鸿飞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部功能薄弱、缺少文体设施、夜间出行难等问题,在后盾单位支持下,跑遍组织、住建、文体、电力等部门,为该村争取60万元,扩建了村部,硬化拓宽村民小广场,安装路灯等。“总之,只要是村民的需求问题,他总会千方百计去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尚游对覃鸿飞赞不绝口。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覃鸿飞看来,改善村居设施,只是基础扶贫,而培育产业项目,才是脱贫关键,“要让贫困户从骨子里激发出活力,释放出动力。”对此,他上山勘查、请教专家,最终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及贫困户形成共识:利用大山资源,做好产业文章。
沿着筲箕池村新修的水泥路往深山里走,一路上能看到高山有机猕猴桃、高山富硒有机葡萄园、高山青钱柳有机茶、高山水稻种植基地……“产业引进来了,村民有活干了,整个村子就活起来了。”尚游说,以前外出打工的青年,如青年党员陈义、产业带头人向成两年前也回村搞起了产业。
覃鸿飞总说自己干的都是小事:“只不过是多跑跑腿、磨磨嘴而已,不值一提。”
村民尚海林今年葡萄获得大丰收,但遇到了销售难题。覃鸿飞得知后,帮助筹办八大公山首届高山葡萄节,很快就把1.5万公斤高山葡萄销售一空。
“吃水不忘挖井人,养育牢记父母恩。市里干部来扶贫,泥路不见宽路行。媳妇待产盼夫归,乡亲脱贫重千斤。”临走时,村民尚道建用自编山歌《筲箕池村里变化多》来讲述覃鸿飞和工作队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