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2日讯(通讯员 赵爱彬)近日,在湘潭县排头乡政府的组织调度下,两台挖掘机和旋耕机在合荣村冒雨开荒,长满杂树和杂草的荒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整理成形,除杂、筑垅、翻地、平整,再过10来天,这些荒地都将栽上绿油油的秧苗。
深耕细作,王凡庆在油菜地除草。供图/赵爱彬
在刚刚成形的田里,我们见到了皮肤乌黑,裤腿上沾着泥巴的王凡庆。58岁的王凡庆在湘潭县排头乡是响当当的老板娘,一个年近花甲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情怀,在这样的年纪离开广州这个她多年累积的事业基地,而选择回乡创业呢?
王凡庆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年轻时的她随老公一起带着孩子一同去广州打拼。30年间,一家人在广州深深地扎下根,手头也积攒了一笔财富,先后在广东置业,并把两个儿子先后培养成才,老两口也到了歇气享福的年龄。2018年,丈夫解散了工程队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她则回了排头乡合荣村老家。
王凡庆家门口有十多亩田因承包户家缺乏劳力而被撂荒的农田,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家乡对土地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十多亩田每年可产好几吨谷,是几十个人一年的口粮,加上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她没有丝毫犹豫,马上跟村干部沟通,达成一致想法,一起来共同治理抛荒地和流转地。
万事开头难。对于王凡庆来说,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成每一步都是全新的挑战,家人也并不看好她回乡创业,特别是刚开始面临部分水渠因年久失修无法通水、缺乏技术和经验,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主要劳动力、看不到短期效益等诸多因素。为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指导帮助王凡庆垦复抛荒地,湘潭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多次上门调查摸底,了解情况,核实问题,提出建议,制定方案,同时派出农技专家对王凡庆进行现场指导,并建立工作群,实行县乡两级动态管理,及时解决抛荒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020年,王凡庆将村里十多亩田流转过来,采用一季稻+油菜的耕作方式。这一年,一季稻亩产高达750公斤以上、油菜产量也达到175公斤/亩。除了成本,每亩田的纯收益超过了2000元。两三万元收入对王凡庆算不了什么,但她从中收获了快乐,看到了希望。小试牛刀,一举成功,也极大程度上给予了王凡庆信心。
2021年,她一口气流转了367亩地,其中有120亩是抛荒地,光是复垦费就花了8万多元、水利修复也花了近两万元。今年,王凡庆又流转土地600余亩,其中,抛荒地占了100来亩,预计投入近10万元。
为提高种植效率,王凡庆不断学习和摸索,参加了湘潭县高素质农民教育培养工程——2020年湘潭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产品电商培养,并到长沙市参加“隆平高科政企共建湘潭县新农商带头培训班”,向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王文斌求教技术水平,积累经营管理经验,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除了种植水稻外,因地制宜,根据土壤特点和水利特点,种植大豆和玉米,让一片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王凡庆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村上的人都主动把自己的田地交给她管,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安排村民分工协作,解决20多人就业,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高则达几万,基本都是村里老人、剩余劳动力。
村党总支书记蔡治卫说,王凡庆带动了村民致富,打麻将的人少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给合荣村乡村振兴带来极大的启示。他说,全村耕地面积共有2248亩,其中抛荒地占了300余亩,合荣村大部分抛荒地都是王凡庆在带头治理,总面积达200余亩,村里还引进其他种植大户以及排头乡商会治理一部分,今年将实现抛荒面积全部清零。
54岁的村民胡铁春说,两口子以前都靠做莲子加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有点紧巴巴,现在跟着王凡庆农忙时干点农活,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既方便又不用出远门,还可以照顾家里小孩,也没以前懒散,农闲时还可以去做点莲子加工,加起来有10万左右收入,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她还说,王凡庆在当地口碑很好,与人为善,她既带头捐款为村里修路,过年过节还会经常去看望五保老人、孤儿、残疾人、特困户等。
回乡创业这几年,王凡庆起早摸黑,挑选种子,研究土壤性质,畅通水渠,雨天一身雨衣一双套鞋,晴天一顶草帽一双赤脚在田间地里播种、抛秧,治虫、除草、收割等每一环节都亲力亲为,成立了鑫隆种植合作社和军庆家庭农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今年,王凡庆被排头乡评为先进种粮大户。她表示,这对她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这是一种担当又是一种责任,将不负重托,牢记使命,继续在农业方面努力,带领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