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4日讯(通讯员 李荀龙)日前,在省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工作情况通报》中,湘潭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工作连续第三年全省综合排名第一。
近年来,湘潭市围绕聚人才强企业、稳就业促发展的核心主业,闯新路、破险阻,推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工作转型升级,就业“稳定器”筑得更牢,人才“磁力场”亮点更显,激活了“一池春水”,为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搭“金桥”,双向破解就业用工难
3月1日,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统计出近半个月全市重点企业需求量大和求职者多的前5个专业后,及时通报给所有在潭院校就业处。虽然离毕业季尚有一段时间,但是2022届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开始提前预热,人才市场上已然频频出现他们找工作的身影。而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供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分析,成了院校指导毕业生们就业的“入门书”。
求职者“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双重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湘潭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让企业有人可用,让求职者有企业可进。
招工新政“二十条”新闻发布会现场。
去年,湘潭市精准施策,创新推行招工新政“二十条”,从加强招工宣传、拓展招工渠道、创新招工方式、优化招工服务、强化招工保障五方面入手,全力推动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对接,为全省探索了经验,提供了样本。
积极举办各类线上直播带岗活动。
新模式搭建莲城招聘夜市。
在用好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的同时,湘潭市还着力发挥社会招聘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劳务输送协议,以市场化方式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同时,选聘了一批基层招聘大使,在辖区范围内全职帮助企业开展招聘,并发放招聘奖励。2021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送岗活动135场次,服务企业1800家次,提供岗位9.5万个,帮助企业成功招聘1.75万人。
抓住春节关键时间点开展“春风招聘周”大型系列招聘活动。
劳务协作赴外招聘。
除了数量逐年增多、形式逐年丰富的各类招聘活动,近年来,湘潭市还不断探索加深“校企合作”的道路。
为进一步适应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发展需求,将“校企合作”向“校企融合”转变,湘潭市不断细化“百家名企高校行”经典活动,推出了“高校招就处长名企行”“长株潭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会”“企业直播送岗位”和各类符合高校特色专业需求的主题招聘会等一系列衍生活动,进一步加深了高校毕业生对本地企业的好感度和关注度。
举办“百家名企高校行”、“高校学子名企行”、“高校招就处长名企行”活动。
在政策上,湘潭市持续发力,2021年全年市本级共拨付“应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湘潭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1711.48万元,惠及7515人次。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湘潭市优势主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留住了数量可观的人才。从2019年开始,湘潭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留潭就业率均实现连续三年上涨。
着眼产业,广聚“高精尖缺”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湘潭的“求才若渴”,从《莲城人才行动计划》的“迭代升级”中可见一斑。2021年,湘潭市以“1+22”人才新政为支点,将引进人才与推进项目相结合,安排人才资金606.7万元,为湘潭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各类优秀人才向湘潭市集聚。
组织企业赴外地引才。
着眼于产业链建设,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根据湘潭市支柱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链建设需求,引导企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青年人才。一批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被引进到湘钢集团,充分发挥人才在大数据运用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经验,为企业探索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2021年湘钢集团新引进的3名博士研究生还被择优推荐至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参选省关键人才。
立足企业发展需要,引进了一批技术攻关型人才。帮助企业全面对接省市人才保障政策,适应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引进行业尖端人才,重点在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新市场,增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上发力。如崇德科技引进轴承行业的技术专家赵光良、鲁学良,发挥人才在轴承行业多年耕耘的经验,着力于技术攻关,与国内行业领先的上市企业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合力研发轴承制造高端技术。
转变引才用才思路,搭建了助推企业创新和人才发展的优质平台。为达成产学研有效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引才成效,湘潭市人社部门主动帮助企业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以项目合作、成立研究机构和柔性引才等方式达成合作。其间,促成宏大真空与中科院深圳研究所在人才引进、技术攻关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年从该研究所柔性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李伟民,帮助企业在高端显示、半导体镀膜层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对高端真空镀膜设备的垄断,发展国产化高端设备。
近三年,湘潭市共引育高层次人才757名,兑现各类人才奖励补助资金1717.5万元。眼下,湘潭市正全力抓住长株潭融城的契机,用持续优化的服务水平、不断升温的周边环境,书写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尊重、包容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