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5月25日讯(记者 肖洋桂 通讯员 李飞 卢玲娟)“春夏秋冬一季,东西南北两镇”。5月22日,记者来到湘鄂交界处石门县南北镇采访,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当前已入夏,可地处石门西北、“一街跨两省”的南北镇仍寒意颇浓,当地人还穿着厚外套、烤着炭火。
近年来,党的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南北镇每个山村。近日,常德市最偏远、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南北镇白竹山也通了土公路。以前,从白竹山去集镇,沿着山谷河道来回穿行,要过18道弯(也叫“18道水”),然后翻山越岭,单程就需五六个小时。现在坐“麻木”车,2小时可到。“麻木”车是当地人对三轮车的昵称,在险峻崎岖的“天路”上,小轿车不敢轻易开行,而坐在三轮车上,人又颠簸到麻木。
目前,白竹山已合并到金河村。全村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有贫困户181户,占总户数近一半。
22日中午,记者来到金河村部,想去“天路”实地采访,有村民提出愿驾“麻木”车做向导。但说话间,白竹山蚂蟥台村民给县文广新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忠富打来电话,说新修的土公路发生泥石流,路断了。事发突然,张忠富连忙叫上几个村民往事发地赶。
从村部到蚂蟥台,要先到白竹山自然村原来的集中点毛虎界。这一截毛路有10多公里长,蜿蜒在险峰峻岭间,平均海拔1200多米。经扶贫队整修,毛路实现通车。小车颠簸其上,犹如穿行在云雾中。
好不容易到了毛虎界,去蚂蟥台只能步行。新修的泥土路面尚未来得及压实,雨天里变得泥泞不堪。下车后,穿着水鞋踩上去,沾满的泥土比鞋子还重。大家踉踉跄跄走着,但张忠富走路极快。
“张队长的干劲我是见识过的,每次跟着出来,我们提心吊胆。”几个村民在后面边走边聊。去年6月,有几个村民陪张忠富首次去蚂蟥台走访,走的是山路,个别人中途放弃。原因是山路险峻,又有蚂蟥侵害。那一次,村民毛传斌刚好也在,但他坚持了下来。他说:“我当时想,扶贫干部如果能吃这个苦,那修路就有希望了。”
后来,张忠富还分别从“18道水”、取道邻省等不同线路,都走了一遍,每条线路走一次就是一天。“每走一次,修这条公路的决心就越强烈。”张忠富放慢节奏,和大家聊起来。去年,他去蚂蟥台21次,走了21天。
村里开会讨论修路时,79岁的村民覃事法担心没钱请不来挖土机,当场拿出1万元作为油钱。后来,他又拿出4万元修路。公路动工后,每家每户主动出钱出力,还轮流给施工队送饭。
毛虎界到蚂蟥台新修的8公里公路,是从山顶到山谷再到对面山顶,由几十个“之”字形组成。雨水、混合着汗水往下流,不停歇走了1个多小时才来到半山腰。这时,山谷传来噼里啪啦声,像鞭炮燃放,实则是泥石流中山石撞击后爆裂的声音。听说张队长要来,蚂蟥台村民带着锄头和木板,在泥石流中开出了一条小道。
“张队长,感谢你修路!你看,我家用上冰箱了。”见张忠富从家门口路过,老人覃事法将他请进家里。张忠富对老人由衷敬佩。他说,老人的子女都在城里安了家,但老人倾囊支持修路。
覃事法却不以为然。他说,蚂蟥台住有30多户村民,有上千亩土地,只要路通了,就可造福一方。以前,他背25公斤茶叶到25公里远的集镇上卖,一个来回就是一天。有一次过“18道水”时,他差点被河水冲走。从外面将物资运进来只能靠人力背。村里没有稻田,米只能从外面买,镇上米价每公斤4元,但请人背到家里,是每公斤8元,别人还不愿赚这个辛苦钱。他做了一辈子的修路梦,最终在有生之年修通了。现在,几百斤重的冰箱都能直接用车送到家了。
今年52岁的张忠富,是石门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去年2月担任驻金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后,他带领队员们,积极争取政策,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已帮村里新修公路13公里、整修30公里、硬化3.6公里。现在全村都通了公路,面貌焕然一新。去年,村里有174户贫困户549人脱了贫,张忠富也被石门县评为脱贫攻坚十大功臣。
返回途中,张忠富的脚步更快了。他连夜将滑坡情况向县、镇报告,争取尽快抢险并硬化道路,让“天路”真正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