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1日讯(通讯员 张伦)资兴市是全国有名的产煤区,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和体制的转轨,大量煤矿职工下岗失业,长期生活在棚户区中。为了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资兴市委、市政府拿出最好的地块、砌最好的房子,数万名矿工告别了老棚房,成功打造了棚户区居民的“矿工新城”。
其中,由棚改成立近4年的资兴市唐洞街道民生南路社区,作为以棚户区改造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为社区打造了整洁美观的环境、功能完善的服务和富于创新的管理模式,并创下了众多业绩。
新班子引路,党建固本是灵魂
民生南路社区现有党员602名,下设15个党支部,人数较多、覆盖面较广,结合辖区实际,他们探索推行“大党委”“兼职委员”制,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在社会管理、服务居民群众中的作用,以党建示范引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体系。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4年的年轻社区,党建是我们的灵魂工作,感谢社区那一批无私奉献的支部书记和老党员配合工作,义务付出并随叫随到。”社区书记何小安介绍道,为充分发挥每一名党员在社区治理创新和服务居民工作中的作用,社区对党支部、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各支部建立了党员网格服务室,扎实开展了“网格化党建”活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座战斗堡垒。
社区建立了3个联系社区机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组成的大党委格局,15个机关单位与社区下属各党支部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明确了共建联络员、实现党员联管、活动联抓、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围绕社区治理服务,以社区为“轴心”,社区警务室、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共同参与,有效保障了社区的安全、和谐。
社区支部书记巡逻劝导。
新邻居融合,社建强基是关键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社区居民逐渐形成出现大融合的局面,居民素质不断提升,生活陋习也在不断改善”何小安表示,社区2万多人是来自5个不同的棚户区,文化习俗各不相同,让他们在异地搬迁后尽快融入城市社区管理,使不同棚户区居民聚居后形成合心合力的良好氛围,是个不小的挑战。
社区送春联送福活动。
“为了促进大家融合,我们社区开展了许多活动,并创作了‘民生南路社区之歌’,辖区居民广为传唱,形成了合心合力合拍的氛围”社区副主任刘海林介绍说,工矿棚改企业多,下岗改制职工多,社情民意复杂,除了对社区居民实行网格化管理方式之外,并全面推行“四民”工作法,即“安民、助民、乐民、便民”。
完善优化公共资源,建立了社区警务室、综治网格站、物业保安队、微型消防站等,在社区108栋居民楼安装了180多个监控探头,组建治安巡逻队,开展“我为大家巡一夜,大家为我巡一年”巡防活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四点半学校、困难走访等助民活动;建立了居民文化活动室,开展书法、广场舞、棋牌等各类文体活动。一切以居民为中心,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涵,让社区管理服务无处不在,让居民融合一家亲。
社区文艺晚会活动。
新环境打造,创建添翼是保障
“我们抓创建的宗旨就是,以创建带动社区发展,以创建更好地服务居民。”何小安说,创新社区治理,打造社区工作亮点特色是我们社区更进一步的目标。
“民生老嗲”调解室。
社区总有那么一处地方格外“热闹”,那就是“民生老嗲”调解室。邻里间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有了矛盾该怎么化解呢?社区老党员自发成立了“民生老嗲”调解室,调解纠纷、倾听诉求,缓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社区设立这样的平台,可以把矛盾在萌芽状态下解决掉,充分发挥了居民自治的作用。
“辖区居民大多数都是矿山工人,对矿山有着不一样的回忆,也可以说是一种乡愁。”刘海林表示,辖区内建立青鲁湖公园,园内设有矿工工作状态下的各类雕塑,充分展现了矿山文化,居民散步时,时常能够勾起他们对矿山的回忆。不仅如此,社区内各种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保障,幸福感较以前大大提升。
青鲁湖公园。
如今,通过积极探索煤矿棚户区居民异地搬迁后怎么尽快融入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民生南路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地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