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华声社区>精彩专题>正文

湖南省一等奖征文作品丨“电骡子”的志愿服务之路

2023-03-13 12:3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黄爱民]

  在有“湖南屋脊”之称的湖南常德石门壶瓶山,一支被山里百姓称为“电骡子”的服务队在壶瓶山的冰与水的考验中走出大山,并在沅澧大地上盛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该服务队由国网常德供电公司2008年抗击特大冰灾时成立的壶瓶山供电所党员电力抢修队逐步转化而来,并正式成立于2012年5月,目前共有17支服务分队。服务队在自己的摩托车上安装“电骡子”电力服务箱,为客户提供24小时“边走边修,随喊随修”的供电服务,为困难群体开展“1+1”扶贫帮困和“彩虹”爱心助残活动,特别是针对山区百姓出行难的困境长期提供“进山带商品,出山带山货”的便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点赞。

  一包盐的故事

  问起“电骡子”的由来,“电骡子”志愿服务品牌创始人覃道周说:“这个称呼是老百姓叫出来的,寻根究底,来源于一包盐。”

  2007年春天,覃道周在南坪街上碰到一位老人。老人年仅七旬,手里提着一包盐,一边剧烈咳嗽,一边在树荫下休息。看着老人的状态不太好,覃道周坐过去,递上一瓶水,和老人家拉起了家常。攀谈之后,覃道周得知老汉姓张,是青林村人,所住的村子距南坪有四十多里山路,儿子在外打工,就他和老伴在家。今天出门买一包盐,往返走了八十里路,几乎走了快一整天了!听了这话,覃道周心里一阵刺痛。他起身将老人送回家,脑子里也有了主意。

  张老汉买盐,给了他启示,何不在供电员工走村串户抄表收费的同时,提供捎带服务,给当地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呢。他立马组织供电所员工开会,对大家说:“咱们供电所辖区内,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活,家里只留下老人小孩,面临很多困难,咱们忍心不管吗?农电工,姓农名电,大家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为父老乡亲办事,责无旁贷。山区供电所受条件限制,“大事”办不了,举手之劳为老百姓买包盐,一定能做到。”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员工们交流后,同志们都很赞同。从此,这些农电员工的后备箱里或者摩托车后座上,就多了一些东西。要么是下村带给乡亲们的日用品,要么是返程中带出的山货,他们帮乡亲们义务地买、义务地送、又义务地卖。

  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过去的“电老虎”,如今变成了“电骡子”,方便了我们这些住山上的“泥腿子”。

  特殊的记录本

  自从开始捎带服务,壶瓶山供电所每一位农电工,除了日常的管理记录本,还多了一个特殊的记录本——“‘电骡子’服务物资明细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农电工为村民代购生活急需品、代销农副产品的情况。从日期、台区、客户、物质、数量、联系电话、服务人、客户签名、备注,一目了然。从大米、面条,到肥皂、洗衣粉;从茶叶、土豆,到村民上学孩子的行李,应有尽有。

  “上坡登上天,下坡到河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壶瓶山出门是山,地势崎岖不平,同一村村民,相距几十公里。每次送货带货,农电工骑摩托车只能到达村子,然后肩扛手抬,要走几公里、几十公里山路,才能把货物送到村民手上或带下山。而供电所的厨房里,会经常多一些土豆、红薯、葛粉,不用问,大家就知道是所里工作的小伙子们带回来的。有一次,供电所员工郑沅为北山村一位老人维修家用电器(免费维修,但配件需客户购买)。由于家庭困难,老人无钱支付,便塞给郑一袋土豆,嘱托郑卖掉后“抵债”。小郑带着土豆上路,由于山路颠跛,袋子突然开裂,土豆滚到路上,满是泥水。郑沅把土豆一个一个地捡起,装进袋子,又用铁丝把袋子裂口处扎好,继续赶路。没走多远,袋子又裂开了……就这样,好不容易把土豆带回来,却没有找到买主,只好请同事们吃了几天的“土豆大餐”。

  供电所有6个营销班,分布在东山、古罗、江坪、南溪、南坪等地,距离供电所驻地泥沙最近的有10多公里,最远的有40公里。而居住最僻远的村民,离最近的营销班也有80多公里。6个班38名农电工,人人都有一本“‘电骡子’服务物资明细表”,已无法统计代购代销了多少物资,也无法统计多少村民得到帮助,得到实惠。

  一对银耳环

  南坪乡炉岩村的郭文秀老人,是90年代初期从湖北逃难过来,孤身一人住在一座废弃的破煤窑里。

  户户通电时,供电所的员工免费为老人家中接电,发现郭文秀确实没有任何亲人,南坪营销班班长胡元泽动了恻隐之心,将郭文秀确定为供电所的服务对象。

  从此以后,老人家没钱交电费,胡元泽私人掏钱为她代交;老人屋顶漏水,老胡和班里的陈章未、吴剑、吴俭等人给她盖上了石棉瓦;老人只会用柴火做饭,他和班员就会经常顺路在山里捡些柴火送过去;每到春节,老胡都会和爱人一起来看望老人,送些油米、腊肉。

  有一年冬天,胡元泽与爱人给郭文秀老人送腊肉,发现老人的耳朵上挂着铜丝。看着老人风烛残年的样子,老胡回家后和爱人商量,买一对银耳环送给她。那年春节,郭文秀老人接过这对银耳环,禁不住落泪了,她对老胡说:“电工师傅活一百岁!”

  郭文秀离开人世后,胡元泽和同事们为她料理后事时,发现那对银耳环端端正正的挂在老人的耳垂上,厨房里坛子里,还封存老胡送过去的腊肉。

  老胡不善言谈,“脚踏湖南屋脊千山万水,心系山区百姓万家灯火。”南坪营销班门口的这幅对联,默默地表达了农电工的心声。

  年年都盼着你们来

  剩头吊桥,是壶瓶山十大景观之一。这座全长116米、高188米的铁索桥,很多人都不敢走过那座索桥,两边都是峭壁,桥下是滚滚的渫水,一站在上面,腿都发麻。

  麻风村位于剩头山,剩头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孤岛,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就是剩头吊桥。海拔1500多米的麻风村始建于1952年初,专门收治麻风病患者,最多的一年曾收治700多名。如今,仍有15位因各种原因留存在那里的已愈病人群体,他们成了麻风村的最后“村民”。他们病虽已经治愈,但疾病却在每一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深刻而残忍的痕迹,肢体残缺不全,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大多数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2006年开始,“户户通电”工程惠及麻风村,也就是从那时起,壶瓶山供电所就与那里的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前,山上根本没有路,这群背负着生活物资的“电骡子”们一次次进村,硬是在峭壁间凿出了一条路,在杂草中踩出了一条路,源源不断的将生活物资从那条崎岖不平的山路送进大山深处的村子。

  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供电所的员工都会上山和这里的老人们一起过节,自带食材给麻风村的老人们做一顿大餐。供电所的掌厨大婶王玉忠最会包粽子,每逢端午节,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王玉忠会将新鲜的猪肉细细的切成粉末,加上小仔的桂圆、红枣调进糯米里,用食指和中指灵巧的梳理着苇叶,再用筷子将调好的糯米往苇叶里扎紧,硬硬的米粒掉进苇叶飘着清香的怀抱里,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像是米粒在唱歌。包好的粽子放在照得见人影的不锈钢锅子里,一个比一个俊秀。再过半个小时,屋子里便会弥漫着醉透心肺的软香,整个院子里的人心,都被这甜香包裹着,美极了。

  “把好事做好可不是意见容易的事,给老人做好事得先摸清楚他们每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尊重他们的想法。”壶瓶山供电所的田家赐说起志愿服务的事,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年年都盼着你们来,你们要是不来,我们心里就空落落的。”麻风村甘培根老人深情的说到。“电骡子”们忘不了,听说他们要去,剩头林场范永国和村里的几个老人家远远地站在村头张望;忘不了在麻风村生活了45年的甘伯曾对他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每个月供电所的员工来巡线、抄表;忘不了2011年年中秋节时,他们陪老人过节,在麻风村生活了38年的向老伯含着泪连鞠的三个躬;忘不了李三新老人用烟盒纸写的那封感谢信:“你比我们的父母还好,比兄弟还亲”;忘不了他们返程时,几位老人们依依不舍地跛着脚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

  “风也见过,雨也见过,你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驮的是乡亲们的渴望,还有你爱的执着。月也见过,星也见过,你在孤寂的夜色中奔波。驮的是老百姓的呼唤,还有你浓情似火……”每次听到这首歌在耳边响起,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想起覃道周,想起身边像“电骡子”一样的革命战友们,就感觉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新的奔头。累一点,苦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胸中有团火,生命就会换发精彩。


扫码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欢乐迎新年

长沙市政务服务工作“揭榜竞优”现场观摩活动走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长沙望城再启“买房送车”活动,双11送出奔驰汽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