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华声社区>社区文化>正文

长征路上的教学点和它的教师们

2023-11-21 14:5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黄爱民]

  华声在线11月21日讯(作者/刘文欣 奉雪琼)地处雪峰山深处的新化县西部奉家镇,与怀化市溆浦县中都乡、三江镇接壤,莾莽群山,山道崎岖,溪流密布,林竹苍翠,是该县最边远的偏僻乡镇,全国著名的茶旅小镇,茶寿之乡。

  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路。这里留下了红军光荣传统的故事。鱼水之情不忘,勤劳淳朴的山区人民,不惧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在报木的刘氏宗祠里,为救治红军战士伤员,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事迹,被一代代人传颂。

  这里是红色故土。红军长征撒播的革命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不断传承,全镇茶旅文等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教育事业更是欣欣向荣。

  请随着我们的镜头,走进这片竹海林园里,解读在这条长征路上特色办学的教学点和它的教师们……

  上团中学——新化境内的“西藏线上校园”

  上团中学,相距新化县城有100公里,是全县一所最遥远的九年全日制初级中学,人们称它为新化“西藏线上的校园”。

  隔学校300米的竹园,是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旧址所在地,红军当年从这群山环垉中走向25000里征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红色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师26名,学生343名,除本地教师外,有来自省内其它地区的教师,还有来自贵州省、重庆市等地的特岗教师们,他们远离家乡,都是20多岁的未婚青年。在乡村教育中,他们有的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爱情,有的成了新化的媳妇,有的成了新化的女婿,安营扎寨在这山乡,传递着薪火相传;融入着当地民情;传播着文化知识;耕耘着校园生活。如2020年从贵州省遵义市前来的女教师祝露兰,她从长征经过的遵义来到这长征路上执教3年,找了当地同为教师的小伙子结婚,这对并蒂连理比翼双飞,现安家落户在这大山的学校里,共同为乡村教育倾心献力;如该校中共党员、教导主任、第十四届新化县政协委员、2021年省教育厅安全教育教学 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新化县优秀教师的奉雪琼,2012年中考放弃上高中,毕业后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到家乡任教;这里有刘巧玲、奉美花、禹君、奉霞、奉建姣、奉亭君、曾铃、李玉钰、孟靓文(来自怀化市)、覃淑珊(来自湘西州)、田丝(来自贵州省)、刘娜(来自重庆市)等一群年轻貌美的女教师们。虽然她们为买一套化妆品护肤品不仅要挤出时间,而且要在弯弯的山道上坐单程都要四个多小时颠簸的车,把来回行程排得满满的,相约逛一次街便成了奢侈生活,遇到天寒地冻,交通受阻,她们只能在学校里与大山为伴,沉浸在教务繁忙中。她们由孩子变成了教孩子,从未婚姑娘成了陪伴孩子们心中的“好阿姨”。但是她们从未计较个人得失。是新化这条“西藏线上” 传播知识的扎根者、坚守者、付出者、深耕者;是这大山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是盛开在高高山岭间的美丽“格桑花”。

  这里还有段政勇 、刘志巍 、吴寿辉 、罗硕丰 、奉海丁、陈杰等青年男教师,他们在这大山里耕耘着乡村教育、执著着人生追求、诠释着理想信念、微笑着面对生活,唱出了一支支洋溢着青春奔放的赞歌!

图片 1.png

(上团中学教师合影)

  上团中学建于1968年,由于地处山区,那时国家经济落后,建筑面积小,现中、小学混合办在一起,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住房宿舍等都相对紧缺,我们的教师们现有的只能两人或三人合一个办公室,合住在一间宿舍里,宿舍楼二楼住有13位老师,男8人女5人,却只有8间住房,一个公共卫生间,有时候男女教师们为上一次卫生间排起长长的队,在数九严寒中,有的教师们等着冻得瑟瑟发抖,其场景显得格外尴尬,他们多么盼望这样的硬性条件得到解决!面对各种艰苦条件的挑战,这里没有一个教师打退堂鼓,他们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用开拓进取的精神奋斗在乡村教育事业上。

  该校校长刘基瀚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目标;以“敬业、兴学、施爱”为教风;以“勤学、善问、精思”为学风;打造学校特色,铸造教育品牌,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近年来,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校园环境美丽,教师平均年龄29岁,全校充满青春气息,师生文体生活活跃,做到了教师在这里教学安心、舒心,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学校里放心、暖心,现学校中不仅有本镇的学生,而且有部分来自相邻溆浦县乡村的学生。

  上团中学在这雪峰山区里,为促进娄底市、怀化市的乡村教育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

  墨溪、岩板、下团——三个教学点的三个教师

  墨溪,相距新化县城120公里,与溆浦县三江镇龙泉山村接壤,是新化的西大门,半山腰中的教学点,是全县最边远偏僻的学校,现有五名学生(3个男生、2个女生),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现任女教师袁冰,来自于本县相隔50多公里的地方,本科学历,曾任过代课教师、在省城办过教育培训机构,这个当时只有26岁的未婚姑娘,放弃在城市发展的良好机会,2011年通过考试正式进入乡村教师队伍,也开启了她在这个教学点的执教生涯。

  初到这大山里,真有很多不适,相隔家里远,要回一趟都很为难。她几乎每一个月只回家一趟,周末周日都吃住在陈旧的学校里,把学校当家,全心全意赴在乡村教育上。

  冬天,山风呼啸,吹得窗户吱吱作响,最担心的是遇到下雪结冰的天气,学生来回学校的路上打滑,有的有家长送,有的她只能来回接送。背着孩子柱着拐杖,走在冰天雪地里迎风斗雪的那一刻,让人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红军背着小战士行军的情景。

  在采访中,问及这所学校有没有什么困难和个人困难,她乐观地说,中央教育基金会、娄底市教育基金会向该校捐赠了办公用品、书包等,已经不存在什么困难。但看到她的简陋办公室与居住环境,一张硬板床,一张书桌上摆放着学生作业,一张凳子,生活用水还要从一楼提到二楼,就知道她把困难藏在了心里,用顽强的毅力坚守在这里教书育人。

图片 2.png

(岩板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们)

  岩板教学点座落在800米山坡上,由光大集团援建。从红二军团旧址出发,要经过10多里弯多路陡的山道,一栋砖木结构盖着青瓦的旧房子,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邹文杰是一个刚从师范毕业而来的19岁年轻教师,稚嫩的脸上充满青春朝气。他也教了两个班5个学生(一个幼儿班、一个二年级),都是留守儿童。问他为什么来到这偏远的山区执教?他说看到有的学哥学姐去了山区教书,耳濡目染之下,他选择来到了自己家乡县境内的这个山区。心里满是幸福感、优越感。

  一个男孩子,遇到最恼火的事情,就是要做饭吃,自己在这个方面不里手,有时候一天做一顿饭吃三餐,山区交通不便,到镇上又远,想吃一顿红烧肉都难,好在这里的乡亲们敬他是老师,爱他如自己的孩子,每逢家里杀鸡宰鸭做荤菜吃的时候,总是把他叫到家里来吃上一顿,山里人称为“打牙祭”。慢慢他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坐在村里的那片岩石上,目送着学生们放学后回家,他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通过读书,走出山村,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图片 3.png

(修缮而新的下团教学点)

  下团村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村子,渠江从这里涓涓流过入资江,两岸遍植桃树,春来桃花盛开,景色宜人,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里有2300多人,而教学点却只有3个一年级的学生,县里镇里村里都重视教育,将原来的旧学校修缮而新,可有留不住生源的乡愁,家庭条件好一点的都去了城里上学,这是乡村教育中办校面临的现实难题。2002年从衡阳师范毕业的刘俐,曾一直在大城市里发展, 2017年回到婆家的村里任扶贫专干,参加精准扶贫,建设小康,目睹了村里的师资缺乏。2021年39岁的她通过考试合格,重拾起从教的职业,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今年41岁的她,说自己有3个孩子,在学校也带3个孩子,自己的孩子由其先生带着,她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很少去看孩子,作为一个母亲很是愧疚。她表示自己将尽职尽责地守护在这个教学点上,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她也会风雨无阻的在学校,守护着校园,守护着希望。

  前赴后继,一代代人投身于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一场在中国兴起的社会运动。它打破了旧中国乡村办学是私塾的局限性。是国家为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普及全民教育,为人民提供的教育服务。

  曾经的每一个大队都有一所小学,老师都称“民办教师”,除国家补发工资外,都是在生产队记公分、分口粮。后来他们有的通过学习考试成绩合格后“转正”,被留在了教育战线上。奉家镇则保留了这样一批快退休的教师,他们曾经参加生产队劳动,又穿着草鞋爬山越岭在学校里当老师,如报木小学的段同山、大桥小学的奉光辉、茶坪小学的方志仁、上团中学的邹新田等,他们有的在一个山村学校里教学40多年,都是从“记公分”到后来“拿工资”走过来的,他们曾教过现在学生中他们爷爷奶奶的书,也教过他们爸爸妈妈的书,再到他们这一代人来到校园,见证了三代人的教育成长,山乡巨变成小康。现已白发苍苍的他们,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教育这一事业,回想走过的路程总是无比欣慰。

图片 4.png

(报木教学点教师刘凤英在上课中)

  在他们送走的一批批学子学女中,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从大山里走出去,大学毕业后,带着满腔热情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执教。如报木小学的刘凤英,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执教,把自己幼小的儿女都交给婆婆照顾,她踏上了乡村教育的征程。上团中学的刘巧玲、奉雪琼、奉美花、禹君、奉霞、奉建姣、奉亭君……很多学子热爱家乡、回到家乡、执教家乡的事迹举不胜举,他们从大山里走出去,现已投身于家乡教育事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再走出大山,报效祖国,报效家乡。

  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我们看到了满山遍野的每一个教学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大山里偏远,闭塞,单调;只有一个教师上课,守护,操持。采取的都是复式教学,有的教师在一个教学点坚守了好几年,有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学点成了他们教学、生活、成长的精神家园。

  也正是我们的教师们一代又一代,一棒接一棒,来到这云端雾里的山乡,无畏任何困难,战胜一切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忠于职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才使今天这大山里的乡村教育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重走长征路,红军精神洒满校园

  1935年冬天,红军在这里洒下了革命的种子,竹园燃起篝火的熊熊火焰,照亮了这个偏僻的山乡。

图片 5.png

(大山里的红军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8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岁月峥嵘,青山依旧。看到昔日报木刘氏祠堂里,为救治红军伤员,从瑶家送来的大山里中草药材,到横南、毛家、许家等村庄里阿公阿婆阿嫂阿妹连夜织草鞋做布鞋送红军;从毛坪、大桥、川坳、茶坪等村的老百姓家里都住过红军,到奉家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处处都是军爱民,民拥军的朴实情怀。当年红军播种宣传与山乡人民情同手足的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听过或会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长征精神洒满了校园,洒满了每一寸厚重的土地,不怕苦,不怕累,霸得蛮,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和英雄本色在这大山里永远传承和弘扬。

  奉家镇是全省典型的高寒山区,茶旅产业蓬勃发展。为办好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该镇教育办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山乡,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因地办学,因地施教,面对山高路远,自然环境局限,交通状况闭塞,人民群众需求,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实行特色办学,办了16个教学点,山里孩子沒有一个人失学,办学特色与艰难可想而知。而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大山里的每一个教学点,无愧于新时代。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放飞了自己的梦想。

  奉家教育办党总支书记吴坚长说,为切实做好关怀教学点和教师们的工作,教育办不定期到各个教学点慰问检查,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让大家能安心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大家,全体教师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现在每一个教学点在持续办实办好,办得有声有色,很多年轻教师来到这大山里,为乡村教育挥洒青春汗水,增添了蓬勃朝气和后续的力量,这条长征路上的校园充满了阳光和希望。


扫码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欢乐迎新年

长沙市政务服务工作“揭榜竞优”现场观摩活动走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长沙望城再启“买房送车”活动,双11送出奔驰汽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