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璐 周赛)
一、背景介绍
2021年8月,星辰社工开始入驻长沙市长沙县马达岭站点,对马达岭辖区内居民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社区服务需求调研。经过调研发现马达岭社区内的老年人群占社区居民群体比例较大,大部分老年居民群体都是在家中休息、看电视、聊天等闲暇活动中度过,存在业余生活爱好匮乏、生活方式单一的问题,社区也较少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乐器演奏等文艺活动,许多老年居民在退休后渴望继续实现和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却缺乏解决途径和平台,没有固定的老年活动中心。因此,社工针对马达岭社区老年人存在的老年生活方式单一、枯燥、价值感薄弱等问题,于2022年2月27日至2022年5月8日开展了本次“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兴趣小组,帮助辖区内12名老年群体提升了民乐领域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老年生活,提升了文艺素养,增进了凝聚力,为社区培育了一支独具特色和文艺气息的社区文化资产。
(一)马达岭社区环境基本介绍
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2017年1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等设施,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
星沙街道马达岭社区是2020年3月成立的新型社区,社区办公地点在海伦春天小区3期48栋,面积约为885平方米。社区东至东九路,西至东八路,南至长永高速,北至滨湖路,总面积约为1.896平方公里。内辖星湖湾、海伦春天、当代广场物业小区;松雅院、星昇公馆、枫丹星悦、优步星樾、新城悦隽公园(5个在建楼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1所高等院校,百熙二小1所中小学院校,长沙县妇幼保健院、长沙县公安局以及龙塘水体公园。现有户籍人口2328人,流动人口19000人(包括1所高校教职工、学生)。
马达岭社区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区,辖区内的楼盘也是都是近年交房的新楼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经过调研可知,马达岭社区大部分老年居民是随子女迁入,对社区情况不太熟悉,且大部分老年人为退休人群,闲暇时间较多,休闲方式单一,在社区资产培育方面存在较强的文化资产需求,包括提升社区老年居民群体凝聚力、丰富文艺生活、社区参与等方面。
(二)小组成员情况介绍
社工在调研走访期间发现辖区内有许多老年人有文艺娱乐需求,在2022年2月24日——2月25日期间通过线上的社工公益服务群、志愿者群、业主群等进行发布招募信息,同时在线下进行了长者居民电话定向邀约,共招募到12名辖区内小组成员。这12名小组成员大部分为马达岭社区的居民,年龄段均在50岁以上,95%以上的组员为退休老年居民,闲暇时间较多,基本都能确保足够时间参与到本次小组中来。所有小组成员平时都有国乐乐器演奏基础,为小组的顺利开展和长者民乐团的打造夯实根基,也为培育社区文化资产奠定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022年3月13日,在马达岭社区社工室开展“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小组第三节小组)
二、分析预估
通过前期调研和小组开展,马达岭站点社工发现小组成员的共同问题和需要有以下几点:闲暇时间多、社区居民之间熟悉度较低、有共同演奏和练习乐器的需要,社区平时提供文娱活动机会较少,对日常闲暇生活的兴趣满足方面存在较大需求。因此在本次长者民乐兴趣小组中,社工将充分调动长者组员自身潜能和资源,为社区打造出一支完整和有特色的民乐团队伍。
本次小组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中,采用内在取向,对社区现存的能力、资源、优势进行评估,将社区成员作为合作者、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充分依靠内在动力,培养社区公民自主意识,通过公民自身挖掘潜能,为公民创建链接资源的条件和桥梁。在此社区发展模式指导下,社工扮演社区发展规划的参与者或协助者的角色,有效运用社区内在能力保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即将开展的长者民乐兴趣小组中,社工一方面引导长者居民根据民乐兴趣共同聚集在一起,开展民乐兴趣小组进行乐器演奏和练习,帮助长者居民在互动和交流中逐渐形成共有的文化共识和艺术情操,也帮助组员巩固人际互动平台,通过长者居民发挥出自身力量,动用自身的能力、资源和优势,让“居民—民乐团—社区”三方力量通过“以点—带线—带面”的方式,在社区中发挥出更大的居民群众效应,为打造出和谐、互助型社区和培育社区文化资产奠定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社工通过为马达岭社区搭建长者民乐兴趣小组的同时,也帮助社区自身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让长者民乐兴趣小组和马达岭社区二者形成发展合力,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互助型社区奠定下组织资产基础,实现社区和居民双方的共赢发展。
三、服务计划
在本次“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兴趣小组计划中,小组将全程秉持“美好旋律,奏响生活”理念,设立好以下3点服务目标:(1)召集和带领辖区内12名长者居民学习和演奏民乐;(2)顺利开展6节长者民乐兴趣小组活动,帮助社区长者居民掌握3首及以上民乐演奏歌曲;(3)在小组结束后,组员对社工和小组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本次“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兴趣小组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12名热爱民乐演奏的长者居民。计划通过开展本次小组,帮助长者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长者的文艺素养,通过初期民乐小组的组建,到小组结束后能够自发持续性形成民乐团,打造出一支长者文艺志愿服务队伍,让传统民乐连接邻里,通过长者居民之“点”,带动民乐团之“线”,最终形成社区发展之“面”,逐渐扩大社区长者居民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培育好社区的文化和组织资产基础,让长者民乐小组作为文化资产和马达岭社区和社工的组织资产得到合力发展,增强社区居民互动和凝聚力,推动居民自我成长和发展,促进社区的居民凝聚力打造和形象建设。
四、服务实施过程
在本次“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兴趣小组中,社工主要担任引导者和协同者的角色,小组的能动性和潜能主要由组员发挥,通过组员自我发展、自我培育、自我挖掘形成较强的小组动力,发展小组内生动力,逐渐在小组互动中寻求组员共同点,让长者居民的文化资产和社区的组织资产逐渐从陌生走向熟悉,形成组员之“点”,带动民乐团之“线”,最终形成社区发展之“面”。
在六节小组实施过程中,小组具体开展时间为2022年2月27日——5月8日,小组经历了初识、互动、熟悉、沟通、凝聚、强大的不同阶段。在小组开展初期,社工积极引导组员进行破冰和自我介绍,许多组员由于之前并不认识,在刚开始开展小组时呈现尴尬、不敢沟通的局面,此时社工及时引导并激发组员提升凝聚力和熟悉度,迅速彼此熟悉,加上组员对民乐乐器的共同热爱,很快将小组的凝聚力提升了起来,通过组员的彼此互动,依靠小组组员内在动力,形成资产管理机制中的互动机制,让组员间通过对民乐的共同热爱这一文化资产形成纽带式发展,充分挖掘和打造出了组员的内生发展动力。
随着小组的持续开展,小组中的无形领导者开始自发形成,社工此时主要担任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逐渐将小组中真正的权利回归组员自身,让组员充分自行挖掘潜力,组员彼此间默认和选举好了小组领导角色,为之后的小组开展奠定下了良好的管理基础,让长者居民在小组中将公民身份融入到组员身份中,成为彼此的合作者、参与者。在之后的小组中期开展过程中,组员纷纷自发提出演奏曲目,对不同民乐乐器的演奏技巧积极进行沟通,由于组员演奏乐器的水平和基础不一,容易出现部分组员难以跟上基础扎实的组员的节奏,此时小组组员和无形领导者会积极引导相对落后的组员加强练习,并自发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在民乐演奏和练习、沟通过程中,组员之间彼此逐渐形成了默契,加强了凝聚力,到小组末期,组员基本已可以成熟、完整演奏数曲民乐歌曲。
小组整体发展过程较为顺利,这与社工将领导和组织权交予组员自身有较大关系,由于本小组是民乐乐器兴趣小组,社工对于民乐乐器的知识了解较少,在小组开展前期,社工对自身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有较为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即真正要让小组自身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组员自身,社工主要担任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对小组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进行及时把控,充分发挥了“增能”技巧,培养了小组组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培育的潜力和能力。
(2022年5月8日,“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小组顺利结束)
小组结束后,组员对民乐演奏的热情持续不减,社工与组员共同商定了后续演奏和练习的固定时间和地点,让长者民乐小组逐渐转变为长者民乐团,从之前社工组织的小组角色逐渐转变为长者自发形成的民乐团队,同时社工将长者组员积极纳入长者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中,先后在2022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5月4日“五四青年节”、2022年8月10日“大学带小学·公益辅导班”等节日和活动中,积极引导长者组员为社区妇女群体、青年群体、儿童群体开展长者民乐乐器演奏义演、讲授民乐知识赏析等志愿服务。通过传统民乐这一文化资产连接社区邻里,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本辖区长者民乐队伍的魅力和意义,增强了长者组员自身的价值感,体现了“助人自助再助人”的理念,真正从内生动力层面推动了长者居民成长,加强了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真正有效培育了社区的文化资产,更好地将长者民乐团这一文化资产与社区、社工的组织资产更好地融合发展到了一起,也有助于社区组织资产打造,扩大了社区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了以社区成员之“点”,带动民乐团之“线”,最终形成社区发展之“面”。
(2022年7月,“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小组为社区儿童开设国乐小课堂)
五、小组评估
本小组已于2022年5月8日顺利结束,社工采用了2种评估方法,具体包括1、问卷法:通过向组员发放满意度问卷,了解组员对社工和小组的综合满意度;2、观察法:每节课拍摄照片和文字记录,并观察记录组员表现,衡量目标达成情况。在问卷评估中,社工主要围绕组员对本次小组的时间、形式、场地安排、小组的交往情况、学习演奏民乐技巧、对社工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态度进行评估。
本次共回收有效的小组意见反馈表11份(其中1名组员有事请假)。在“满意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有90%的组员选择了“非常同意”,有1位组员选择了“比较不同意”,对周日上午开展长者民乐小组的时间安排较不满意,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展本次小组之前,社工已多次充分采纳所有组员的建议和意见,在和组员共同协商时间后,最终把时间定在了周日上午,这样可以保证周末大家都有时间参与;在“满意活动的形式安排”、“满意活动的场地安排”、“在小组中交到了同样兴趣的朋友”、“满意活动的艺术性”、“活动帮助我提高了民乐演奏技巧”、“满意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满意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下次同类活动还愿意参加”这些选项上,100%的组员均选择了“非常同意”,由此可见本长者民乐小组组员对活动的形式、场地、交友、艺术性、工作人员满意度较高;此外,在“对活动的总体评分”一项中,有100%的组员选择了90分以上的评分,反映了对此次小组的满意度均较高,效果较好。
总体目标达成情况:小组计划中的总体目标基本达成,实现了计划的三个小组目标:1、带领辖区内12名长者居民学习民乐;2、顺利开展了6节长者民乐兴趣小组活动,帮助社区长者居民掌握了3首及以上民乐演奏歌曲;3、小组结束后,组员对社工和小组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存在的问题:在构建长者民乐团这一文化资产过程中,社工未全程对所有组员进行小组理念宣传的常规维护工作,导致部分组员无法很好地理解长者民乐兴趣小组的含义,导致其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对其他组员的演奏水平不满意、要求较高,从而影响所有组员顺利合作和演奏。
六、专业反思
社工根据本次“美好旋律,奏响生活”长者民乐兴趣小组的评估结果,作出以下工作反思:
(一)资产培育需提前做好防范资产冲突措施
在打造长者民乐团这一文化资产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资产冲突尚未做好充分防范和预防,导致部分意外情况发生。例如,社工虽然强调了本次小组的目标和内容,但由于部分组员是年纪较大的退休老人,无法根据社工一次性的介绍全面理解本次小组的内涵和目标,导致后期小组运作过程中出现部分长者组员和其他组员发生小组目标的理念冲突,产生意外和突发矛盾。此外,由于部分组员演奏水平难以跟上其他组员,出现演奏吃力、中途退场的突发事件发生,此时社工未能提前料到这种情况,出现无法及时灵活处理的局面。故社工在今后小组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根据组员年龄、受文化教育程度等特征,确保每位组员在小组开展前期都能了解小组目标和内涵,及时为不同特质的组员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尽最大化减少意外和突发情况的发生;
(二)构建资产关系需遵守规则先行的原则
在培育长者民乐小组这一文化资产的过程中,社工在引导居民构建资产关系时需遵守规则先行的原则,坚持用契约关系代替人情关系,强调制度化管理和发展。在这种长者民乐兴趣小组中,由于内容主要为民乐技巧演奏,主要由组员自身形成“无形领导者”来运作,那在组员自身领导和运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组员内部矛盾,例如出现部分组员不服气,认为自己演奏水平也能担当领导者,从而不配合小组顺利进行,此时如果提前树立好了完整的小组规则和制度,则会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培育社区文化等资产前,需提前将长者民乐兴趣小组的规则和制度先树立起来,在互动、合作、反馈和危机介入四个方面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资产打造时需适当及时拓展外部力量的联系
在打造长者民乐团这一文化资产过程中,在社工专注于打造社区内在动力发展的同时,社工可积极链接社区之外的力量介入。例如在本小组中,有部分非本社区成员是通过朋辈介绍的方式加入小组的,为长者民乐团这一文化资产注入了新鲜动力,在演奏民乐技巧、方法上为民乐团增添更多力量,发挥出了更大效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发掘和驱动内在能力的同时,社工还需协助社区成员及时拓展和引入外部资源,让社区的内外资产形成相互稳固的网络,共同致力于马达岭社区的发展和打造,增强影响力。
(一审:蒋宇 二审:蒋俊 三审:王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