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12日讯(通讯员 李莉)2024年11月18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举行“翕如美育”品牌建设研讨会。党委书记李越胜教授以《论语·八佾》“始作翕如”为文化密钥,通过AI虚拟影像技术让已故花鼓戏传承人杨冬冬老师“重返”舞台,与弟子雷佳、王丽达跨时空同台演绎经典唱段。当全息投影重现师徒三人艺术传承的珍贵瞬间,传统戏腔的数据化转译令现场观众动容落泪,生动诠释了“翕如”这一千年美学概念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这场震撼人心的古今对话,蕴藏着三个关键时空坐标:2018年学院迁址松雅湖畔,老校区百年香樟与新校区数字实验室的并置,昭示着传统艺术与未来科技的碰撞;1923年张淑诚女士在战火中创办华中艺专,以《论语》“游于艺”精神播下湖湘美育火种;2024年的AI技术应用,则让这株文化古树在数字土壤中萌发新芽。正如校长周邦春教授所言:“'翕如'不仅是周代雅乐'和谐共鸣'的原初意象,更是当代美育贯通古今的精神图腾。”
时代之问:数字洪流中的美育守正创新
从殷商“百兽率舞”的巫觋仪式,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哲思;从王维辋川别业中“诗画互渗”的意境经营,到苏轼“物我两忘”的生命顿悟,中华美育始终在“技”与“道”的张力中生长。今时今日,“翕如美育”正以一场文明的基因重组实验,回应着这个时代的叩问:当算法重构艺术的经纬,当虚拟空间消解物质在场,美育如何在数字洪流中握住文明的温度?
制度之维:青铜铭文的治理智慧转译
校党委书记李越胜教授主持制定的《美育工作方案》,既是《周礼》“六艺”教育思想的当代转译,更是落实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教体艺〔2024〕5号)的创造性实践。该方案通过“产教融合型美育基地”建设、“传统工艺+数字技术”课程开发等创新机制,将《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智慧转化为具体实施路径。这种制度设计,使政策条文不再是僵死的青铜器铭文,而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生物酶,在当代教育肌理中催化出传统美学的新语法。
课程之变:传统艺境与数字赋能的交响
副校长黄新平教授带领团队重构的《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宛如一幅动态的《千里江山图》:音乐之美如青绿设色层层晕染,戏曲之美若山石皴擦顿挫有致。在《古代首饰之美》课堂上,3D打印技术复原的唐代鎏金发簪,与《考工记》“审曲面势”的匠作哲思对话;《中国舞台艺术鉴赏》精品课点击量突破400万次,证明《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训谕,在云端依然有效。更值得玩味的是“诗词里的霓裳”户外课——当学生在岳麓书院身着汉服吟诵《楚辞》,他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文化DNA的重组者。
实践之场:古画活化与舞台创编的时空对话
在美育的实践场域中,传统与创新正谱写着跨越时空的和鸣。周朝晖教授以“出画入戏”为核心理念,通过文献考据与手工绘制,带领师生成功复原《汉宫春晓图》中明代仇英笔下106位宫廷人物服饰纹样,其中宋代“三白法”面饰采用鱼鳔胶粘贴珍珠的古法工艺,在2024年央视网络春晚打造“云鬓花颜金步摇”的汉宫盛景。团队将《簪花仕女图》等唐代名画元素融入教学,创演“画卷舞”,以汉唐古典舞“斜塔式”体态与“流动雕塑”美学,在《唐宫仕女图》主题展演中实现“画中人”动态转译,舞者身着复原的折枝纹织金襦裙,配合舞台灯光与置景设计,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该项目构建“纹样考据-妆造复原-舞蹈创编-舞台展演”全链条育人模式,先后完成《红楼梦》绘本人物“复活”等项目,获央视春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展示,为新时代美育标杆案例。
未来之思:数字游民与传统艺境的共生图谱
站在松雅湖畔的观景台,暮色中的教学楼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恰似良渚玉琮上的神徽图案——外方内圆,既守文明之规矩,亦通天地之浑融。展望前路,“翕如美育”将借VR技术让学生在元宇宙中重走《溪山行旅图》的笔意路径,用AR增强现实解码《富春山居图》的时空折叠。这些探索,与其说是技术创新,不如说是对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艺术观的数字应答。
此刻,百年前种下的香樟已亭亭如盖,其根系深入楚地红壤,枝叶却触摸着量子云层。美育从来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从《论语》“游于艺”“始作,翕如也”的智慧源头出发,穿过AI算法的峡谷,终将汇入人类文明的海。当第一颗星辰亮起时,我们终于懂得:“翕如”之道的真谛,不在守成,而在裂变;不在凝视,而在奔涌。
(一审:夏博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