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18日讯(通讯员 吴承富 覃怡佳)暑期,伴随着夏日的炎炎热浪,吴红老师带领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筑梦童心”志愿服务队前往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圳上镇、半山中学正式开展为期十一天的“三下乡”活动。身为师范生的他们,明白惟有入得树林,行于实地,以专业素养融入育人之旷野,才能够汇聚微光为“星月原野”。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两千多万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是阻止困苦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乡村教育发展不好,底层群体就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现。为向乡村教育贡献绵薄之力,“筑梦童心”志愿服务队在半山中学开展支教活动,走访周边村落、学校调研,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向村民群众、社会各界宣传一师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
支教的生活热烈而又平常,志愿者们的热情永不熄灭。在开学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从原来招收的二十多名学生,到现如今的四十多名,家长把孩子送到支教队伍里,这是考验,也是对志愿者们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同时也是一种信任。他们深觉身上的担子是越来越重的,但每一位实践队员却从未有所退缩。为增强专业素养,调整上课状态,支教老师每天晚上都会集中进行备课、试讲课,寻求最佳讲课方式,让孩子们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让美育切实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队员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教授的课程紧密联合自身实际,设了毛氏六段操鉴赏、手工课、手语课、美术课、红色电影鉴赏、科学实验、古诗赏析、红色故事等各具特色的课程,让同学们真正知道什么是美育,了解红色文化,汲取精神力量。或许他们能做到还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地传播下去,去承担一位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调研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他们走访半山中学、金炉小学、圳上镇政府、中路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访谈的形式,与助学会成员、乡村教师、村支书等面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他们了解到,自2013年半山爱心助学会成立以来,当地涌现了许多捐资助学的优秀企业家和爱心人士,这群人走出大山,回报大山,一代又一代将半山助学精神传递,一所所濒临倒闭的山区学校在他们的帮助下转危为安。实践队员们调查地方捐资助学情况,深入挖掘地方风俗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探索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未来。在与乡村教师的交流中,调研组成员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一位位老师坚守几十年,用情用力推动乡村发展。
在7月15日晚,志愿团队们举办了一场晚会,向领导、村民们展现这十天来的成果。情景剧《英雄罗盛教》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让罗盛教精神千秋万代地传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展现了“三下乡”精神地传承,《半山精神》以采访的形式展现了半山助学会和半山人民身上体现的淳朴尚义、经世济民的精神,大型红色情景剧《先辈印记——红色传承》讲述了一师杰出校友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一个个节目感染着台下的观众,既是一场艺术表演,也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堂。
在这十一天中,志愿者们在清晨再三练习上课内容;在正午烈日当空下,穿着红马甲,拿着大喇叭在街上宣传防溺水知识; 深夜十一点穿着睡衣集中排练。他们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以艺术与思政”盐溶于水”的独特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师生的专业创作血液中,有效打破“灌输式”育人模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了思政育人实效。志愿者团队以剧目为引领,让志愿者和当地学生在“演中悟,悟中演”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润心铸魂,让当地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染熏陶。在共同努力下,志愿者团队使半山“活”了起来,使村庄亮了起来。“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下,农村教育定会稳步发展,谱写新的伟大篇章。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