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安处是故乡
——麻阳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提升群众幸福感
麻阳龙升社区便民码头。 张杰 摄
华声在线12月29日讯(滕珊珊 舒 俊 谭 玲)“政府把房本本都送到我手上了,我还能不安心吗!”12月24日,麻阳苗族自治县兰村乡84岁的搬迁群众梁元信手持产权证,与人说起干部帮他办理不动产权证且送证上门的事,一个劲地称赞。
今年,麻阳完成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证办理3464户,实现办理发放全覆盖。产权证的办理和发放,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搬迁户真正“搬得安心、住得放心”。
昔日从故乡搬进他乡,而今他乡也成了故乡。麻阳在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的同时,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向“收入好、就业好、生活好、精神好”的“四好”幸福目标迈进。
“住进了温馨小区”,安心!
冬日暖阳下,一排排青瓦白墙安置房错落有致,一块块“微菜地”绿意盎然,一条如绿色丝带的尧里河穿流而过,整个小区被青山绿水环绕。
家住龙升家园易地扶贫安置小区20栋的陈启银,从菜地摘下一捆白菜,哼着小曲儿回家。
“我们把周边的菜地分成小块提供给大家,为搬迁户节约了生活成本,还帮故土难离的搬迁农户一解乡愁。”龙升社区党支部书记范文忠说,社区为安置点住户按户留了蔬菜种植用地,免费提供田地使用权,无偿租给了966户搬迁户,户均面积约30平方米。如此“贴心设计”就是为了能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走进龙升家园18栋602房,迎面看到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刺绣图挂在客厅的正中间,窗明几净的屋子也处处透露着温馨与幸福,男主人唐长兴在这120平方米的“幸福窝”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正是因为有了这套房子,让在外打工多年的唐长兴第一次有了“回家”的念头。2019年,搬进龙升家园的唐长兴就没有再出去,在社区应聘了一份协警的工作。
“以前在老家,最怕生病,出门到县城有28公里,现在不怕了,卫生室就在楼底下,还有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上门。”唐长兴和妻子邱玲回忆起过去连夜赶山路送女儿就医的经历,满是辛酸。谈起2019年搬进龙升家园后的日子,满是幸福。夫妻俩搬进新居生了二胎,他们笑称小儿子是“龙升宝宝”,赶上了好时候。
麻阳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主任刘少志说,各安置点开设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产业对接、就业帮扶、文化活动、乡镇联络、项目建设等公共服务窗口,相关职能部门派人进驻集中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咨询政策、保健养生、休闲娱乐,让搬迁群众方便安全生活温馨。
“就业不用去远方”,舒心!
在兰村乡泥溪垅村,陈小燕今年没有去外地打工了,原因是就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兰村乡产业加工车间于今年4月在泥溪垅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办,订单式加工手表带。
据了解,麻阳在全县35个安置小区同步规划建设了5万多平方米产业用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40余家,帮助搬迁户就近就业522人。
“我们麻阳冰糖橙啊,都说甜过初恋,真的,试试你就知道了,宝宝们可以下单啦……”一台手机,一个支架,再加个灯光,才入行不久的舒晓春工作起来大方又干练。
今年11月,龙升社区组织了一次电商直播技能培训,跃跃欲试的舒晓春夫妻报名参加,后来就应聘到县工业园的电商企业里开始了直播“带货”职业路。
该县通过开展“一人学一技”,让搬迁户稳定持续增收。坚持按需施教,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户,开展经果林开发、家禽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与县工业园区和企业对接,按照招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技能培训。4年来,培训近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核心是稳得住,关键是能就业。同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激发搬迁户的内生动力。”麻阳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副主任田达刚介绍,麻阳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全县易地搬迁人口实现就业6181人,无“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人口100%实现就业。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麻阳依托本地乡村特色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实就业奖补等帮扶政策,激励吸纳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兰里镇长河蔻橙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注高端优质水果苗木培育、果树种植、果品销售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易地搬迁户97户入社,带动搬迁群众就业207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家门口能上学”,放心!
“拍拍你的小手,咚咚咚咚,跺跺你的小脚,咚咚咚咚……”12月23日,兰里幼儿园里欢声笑语。这天是兰里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日,黄安安和女儿一起在舞动着亲子律动操,享受亲子互动时光。
“我家到幼儿园几分钟的路程,我也在附近的一家农业公司 车间里打包柑橘,时间灵活,不耽误接送孩子。”黄安安笑着说,以前在原住地送孩子上学就得坐船过河,这里有公办幼儿园,且边上的学校也可以上学了,设施设备、师资力量都很好。
她口中的“边上的学校”就是兰里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旁刚投入使用的兰里芙蓉学校,1080个学位的预设完全可以满足搬迁群众和附近村民子女的就学需求。
谭路娜是龙升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参与学生之一,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跟爷爷奶奶搬迁到龙升社区生活,在社区隔壁龙池村小学读六年级。
“刚来的时候不爱说话,如今她变得开朗自信,加入了社区篮球队,特别是‘非遗’课学得扎实认真,她做的纸扎玫瑰花可漂亮啦!”志愿者老师杨玉蓉介绍。
在共青团麻阳县委、县关工委等支持下,去年5月,龙升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帮助搬迁小区留守青少年儿童开展课外辅导、心理疏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思想引领等活动,穿插开展国学教育、非遗手工制作、篮球、围棋和美术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假期、周末、放学后有个好去处,为他们开辟出一片丰富有趣健康的课后学习空间。
麻阳全力写好就学保障、贫困资助等教育帮扶文章,确保所有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不落一人”顺利入学,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享受到满意的教育。
“美好家园一起建”,齐心!
“上个月才提出的建议,这个月就在实施解决了,我要给社区办事效率点赞!”龙升社区居民薛德怀说。
原来,小区居民电动车使用较多,充电都是从家中接插线板,有的家住较高层的甚至还接了三四个插线板才能充到电,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薛德怀向楼栋长建议社区实行集中统一充电。
这一问题很快上了社区党支部周例会的讨论议程,并获得通过。现在建设设备已入场。
“党建引领、三级联建,让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更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该县副县级干部段少瑞介绍说,县里成立了社区后续工作提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筹指导后续帮扶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问题;成立社区乡村振兴联合党支部,联社区县级领导、包社区镇领导、驻社区帮扶工作队、社区两委干部“四支队伍”,坚持每周召开例会,协调解决问题;成立社区党支部委员会,党支部下设党小组,社区栋楼选出楼栋长,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的社区治理格局。
联建机制带动了安置点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行动,激发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
在龙升家园积分超市,聂喜梅累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12次,获得积分40分,兑换到一袋洗衣粉作为奖励。“多做事,不管是自家事还是别家事,反正都是我们龙升的事。”聂喜梅说。
“啊,龙升,我的新家园,不管是来自毛家滩还是西晃山,搬出希望谋发展,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社区民乐队的陈天送等几位老人,正在麻阳龙升社区的活动室里吹拉弹唱,欢快的歌声飘荡。
文明创建提振感恩奋进精气神。麻阳坚持示范典型引领,在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推行生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评选道德模范,开设道德讲堂,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推进移风易俗。
组建了舞蹈队、篮球队、龙灯队、龙舟队等社区文体团队,开展“戏曲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活动、公益电影播放等活动,利用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极大地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