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蓉乡—— 城步县苗乡“四个第一”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华声在线10月9日讯(通讯员 肖陈刚)有山歌云:“昔日千年拦牛峒,今日幸福兰蓉乡,人杰地灵风光好,惊艳故事数第一。”兰蓉乡,获得了城步县苗乡的“四个第一”。

厚重典故 :唯一以传说故事命名的乡

       传说牛郎织女恩爱相亲,玉帝认为他俩亵渎了神灵,将他俩分隔银河,每年只能七月七相会一次。这可苦坏了这对恩爱的夫妻,仙牛是牛郎的贴心伴儿,见牛郎日渐消瘦,难以忍受这等相思之苦,就偷偷地驮着牛郎与织女相会。但好景不长,事情终于败露,玉帝即下令将他们一同打入冷宫,以示惩罚。王母顿生一计道:牛郎织女既有凡人之心,就叫他们去凡间开垦十万田,成全他们男耕女织梦,仙牛耕田十万弥补罪过。

      刀耕火种,开山劈地。牛郎织女来到了人间,见一青山绿水,平整如画,就地耕作起来。当犁了三转田时,九日同出,草木枯黄,牛郎织女双双昏倒。仙牛见状,即赴天庭对玉帝曰:“九日同出,万物枯死,牛郎织女已然昏厥,生命危在旦夕,敬请明君收回此任。”玉帝答:“命尔等耕田,是对你们的惩罚。仙人下凡间垦金田、银田又有何用,只要责已过,就留作凡人去开垦,尔速回传话,叫他俩回天宫,分住银河两岸,不得非为;而你罪孽深重,明日午时进入冷宫,永世不得与牛郎织女来往。”仙牛内心哭泣,传话予牛郎织女。织女对仙牛说:“你为我俩付出代价,发入冷宫就难以出来,不如在凡间躲藏,修身成神。”牛郎也好心相劝。仙牛才依依不舍离开他俩。纵身一跃,突见一竹林深处,有一农妇,在磨豆浆。此时的仙牛已是口干舌燥,饥饿难当,就将豆浆一饮而尽。农妇见状,奋力追打,浆坪的地名由此而来。

       仙牛狂奔过坳,一跃过岭。来到巫水源头流域,便顺流而下,见叮咚作响,清澈晶莹的水流从一峡谷盆地中心穿过。就驻足歇息,流水的声音让仙牛渐渐地合上了眼睛,安静地睡了一觉。醒来后,见这里风光旖旎,山水相依,青翠如黛,自己完全置身在了另一个世界。但又知道自己是在逃亡过程,如过明日午时,必被天将捉拿。仙牛想道:“只要造福人类,帮助凡人抱土耕田,就是真正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何况离进入冷宫还有几个时辰。”有道是:天宫数月,世上千年。天宫几个时辰,世上也是上百年。主意已定,仙牛就竭尽全力,用心开垦稻田。在凡间,不出一月,巫水流经的峡谷盆地,奇迹般地开垦了几千亩稻田,便有了“尖头田”、“黄泥田”、“大凼田”、“铁钉田”等十余处“田”字地名。峡谷田地壮观,天庭午时钟声骤然响起,仙牛饱含眼泪狂奔,苗胞知道仙牛要走,心急火燎拦住仙牛,但仙牛疾速奔走,沿巫水而下,到得白云洞,进入洞内,泡进阴河,化石成神。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传说,将这里取名拦牛峒。新中国成立后,苗乡各峒名称更改,改峒为乡。城步县认为拦牛一词虽然意境深远,读来总觉不妥,欲取谐音兰蓉。于是,拦牛峒就更名为兰蓉乡。

抗战时期:成立了第一支抗日联防自卫队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城步苗乡邻县新宁县城及回龙、白沙、南庙、窑市、冻江口等地进行了飞机轰炸,战火在城步苗乡的周边熊熊燃烧,城步被毁指日可待。

      “一定要阻止战火祸及苗乡”。城步县农运会及时对各乡进行了部署布局,要求花最大力气阻止日寇进入城步。时任城步县教育督学的农运领导人江世兴血气方刚,青春正盛,带着上级的嘱托,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拦牛峒,开展了“民族救亡、消灭日寇”的工作。此时,拦牛峒上拦牛又正在集思广益修建“回龙桥”,他立马与领导小组江世家、杨焕宏、杨宗习等农运领导人一起商议,在拦牛峒率先成立第一支抗日联防自卫队。其宗旨是保护苗乡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回龙桥的修建。这支队伍大多由山里作业、捕兽能手组成。不出十日,这支抗日联防自卫队在拦牛峒就发展到了100余人。紧张训练后,全面进入保乡卫寨的行列。1945年4月,日寇第十一军约7万余众回窜新宁,与国军在县城火拼。不料,有约100余众日寇甩队进入新宁花鸡山一带逃窜,自卫队接到线报,星夜兼程,来到花鸡山。凭借山上茂密丛林优势,将残敌各个击破,取得胜利,阻止日寇的进犯。保障了上拦牛新寨回龙桥的修建。竣工之际,江世兴情不自禁,撰写碑文。序曰:“全民抗日,戎马怆惶,蕞尔穷村,关心路政,忍饥输币,重修回龙古桥,筑石葺亭,壮若长虹吐气。费经营于征战之际,庆功于胜利之时。抗战勋隆,快靓河山永奠,筹庸利涉,允宣姓氏流芳。”此碑文经岁月的洗礼,历经沧桑,至今矗立在回龙桥桥头,但“全民抗日,抗战勋隆”等字样,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功勋史迹,为教育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立下了“抗日保家”的不朽丰碑。

尊崇文德 :走出了第一位清华学子

     “兰蓉有个大岔水,山清水秀风光美,男人生来就握笔,女生赛过刘三姐。”一首苗岭山歌说出了大岔水的真情实感。大山里走出了城步苗乡的第一名清华大学生;开创了山里人登上我国最高学府殿堂的先河。他就是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公司总工程师雷昌聚同志。

       雷昌聚生于1939年12月,出生在邵阳市最高峰,二宝顶余峰腹地。童年时,自己多次跟随父亲走出家乡,每次都要上下攀爬十几里的摩天界,至使父亲常教他的一首童谣,至今记忆犹新。

     “拦牛峒上大岔水,离天只有三尺九,眼睛平视黔峰山,抬头才见二宝顶。清早出门摩天界,回家已是日落西,谁若改变穷山沟,不是佛祖是仙人。”一首童谣,使他暗暗地握紧拳头,立志发奋,好好读书,做一个改变故乡面貌有担当的人。

      1956年,他带着父亲的期盼,带着大山里苗族同胞的愿望,被政府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附中读高中。他认真刻苦,珍惜着这次被保送赴京求学路的来之不易。期末考试,他门门功课优秀,深得老师的赞赏。就读三年后,他为了获得更多知识,向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冲刺。功夫不负苦心人,1959年9月,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成为了城步苗乡第一名清华学子。

       工作后,他服从了党和国家的安排。1965年9月毕业分配到第三机械工业部(即核工业部)西南第七建筑工程处工作。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8年曾随建筑技术考察团出访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摩洛哥、卢森堡六国。曾参加国家重点项目“909基地196工程”(核潜艇陆地模型工程)建设。1996年研究的“在混凝土中掺石灰石粉解决炎热气候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裂缝控制”项目,荣获部级科技进度二等奖。

崇尚武学 :成就了一门代代脉承的苗拳武术

       巫水源头的黔峰山腹地,有一个小地名叫陈家葩。陈姓苗民很久以来,就居住在此。忙时开荒种地,丰衣足食;闲时练拳习武,强身健体。经过200多年,六代人的研习探索,一套完整的苗拳武术亮相于中华武林,成为城步苗乡武术界的骄傲。

       时光上溯到公元1805年,陈姓先祖陈作发聪慧过人,爱好武术,武艺高强。他苦练苗拳技法几十载,精通十八般武艺,深受苗胞钦佩。据陈氏家谱记载:陈作发晚年犹自精神矍铄,佩着120斤大刀,曾一人在小地名云场坳击毙一猛虎而闻名四方。后嗣继承衣钵,代有传人。

       苗拳是民族传统文化最有独创技艺武术。桩子稳,步法多形,少腿法,多手法,眼神快,出击重,一招制敌。适宜于山上地下使功,堪称堂屋里可练功,桌子上可打拳。特别是第六代苗拳传承人陈本兆独创的火流星,名称利器。用铁丝织成的鸾圈铁笼,将点燃的木炭皮装入笼内夹紧圈盖勾好铁链索一扇一舞,火星散发,铁笼变成火球,谁人不可近身,一旦打在身躯必是头破血流,火流星称为群战利器。通过改进,又引用6—8人的单、双火笼,一旦挥舞,火花如星,一近一远一高一低,如龙奔腾,光彩夺目。2014年、2018年二次在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节目比赛中,二次荣获金奖;2015年,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节目表演中,荣获银奖。陈本兆本人被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城步苗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电脑版 | 触屏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