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华声社区>社区文化>正文

“湖南农民工春晚”为何久办不衰?

2019-12-12 11:21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图片1.png


  华声在线12月12日讯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作为城市的特殊符号,承载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景,肩负着为人民创造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神圣使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以其积极向上、时尚阳光的姿态出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面对活跃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众文化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笔者以“湖南农民工春晚”这一品牌项目为例,就群众文化项目建设进行探析和思考。


  一、“湖南农民工春晚”的发展与影响


图片2.png


  2011年11月20日,长沙汽车西站赫然出现“你在他乡还好吗?‘农民工春晚’欢迎您!”的大幅海报。2012年1月14日晚,“湖南省首届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在浏阳一露天建筑工地举行。当晚,网上出现“史上最感人春晚”的视频和照片,网友纷纷点赞、转发,同时对举办第二届春晚的呼声此起彼伏。从此,“湖南农民工春晚”在三湘四水声名鹊起。


  这便是备受追捧的湖南群众文化品牌项目——“湖南农民工春晚”的发家史。“湖南农民工春晚”是由湖南农民工自发、自导、自演、自赏、自评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成功连续举办八届。据统计,活动海选、复赛、总决赛累计场次已达119场,参演人员近两万人次,吸引现场观众10万余人,共产生节目1920个,其中原创节目约260个。


图片3.png


  “湖南农民工春晚”的发酵,得到了湖南各级部门的广泛关注与支持。2014年,湖南农民工春晚工作组被省文化厅正式组建为湖南省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务工文化分队,并给与其一定的政策、资金、场地、人力、物力的支持。除此之外,各地文广局与文化馆、湖南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等部门也纷纷给与支持。“湖南农民工春晚”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二、“湖南农民工春晚”成功之探析


图片4.png


  自发的草根春晚对于现今社会来说并不陌生,“农民工春晚”也不足为奇,但是,成功且长久的案例并不多见。“湖南农民工春晚”却如顽强的“原上草”,用时间的跨度和影响力的深度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巨大成功,其经验值得我们去探析。


  (一)群众文化成为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剂


  1.农民工的时代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十年过去,当农民工二代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时,他们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技能、有能力、有创新的一代,他们展现出更多的自信从容,他们有更高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他们身上体现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工的勃勃生机。


  新生代农民工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城市人,但又不得不承认,在追随城市的脚步中他们很难找到归属感。根深蒂固的城乡文化差异成为横亘在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绕不过的因素之一。


  2.群众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长期以来,各级文化部门不断推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涌现,农民工有了更多与城市互动的机会,使他们开阔视野和胸襟,提升精神愉悦与社会价值感,进而加深了他们对城市精神文化状态的了解。 


  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农民工通向美好城市生活的一辆便捷车,同时农民工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互动也为美好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二)“湖南农民工春晚”切中群众共情点


  1.项目本身饱含的深刻人文关怀


图片5.png


  首先,来解读农民工春晚广告语:“俺是农民工,俺也有梦想”,“俺是农民工俺骄傲,俺是‘农’的传人”, “你在他乡还好吗?”,这些标语无一不触动这一特殊群体柔软的内心,无一不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巨大的正能量与动力;更表达了这个群体勇于奋斗、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以及内心深处渴求社会关注、理解、关怀的情感诉求。


  再从选拔模式来看,从海选到复赛再到省决赛,低门槛、零收费。许多农民工朋友刚从工作岗位下来,穿着工服便直奔舞台而上,没有灯光和舞美,没有妆容与华服,却收获了比央视春晚更真诚的掌声。舞台的低门槛激发了农民工的高兴致,表演的自发性、自娱性引发了全场的真诚互动,一场表演展示了农民工的才情与精神面貌,同时也提升了参与群体的幸福指数。


图片6.png


  又从节目内容来看,从首届“卡拉OK大家唱”的模式发展到原创作品的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了农民工的才情以及他们对“农民工春晚”舞台的高度归属感。作品充分反映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态,表现出他们的艰辛不易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如原创小品《网上妈妈》讲述了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原创歌曲《想在长沙安个家》唱出了他们对理想与幸福的追求。这些节目的背后都藏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因而引发的“异乡共此情”的情感共鸣与慰藉是其他任何晚会也无法带来的。


  从受众情感出发,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群体新风尚,彰显人格尊严,激发群体自信,引发群体共鸣,这样的项目有真情有温度。


  2.策划团队葆有的初心与担当


图片7.png


  项目创办和策划人朱良成是一个八零后农民,他创办春晚的初衷缘于他对农民工群体的深刻了解,他认为农民工长期以来疲于谋生、疲于奔波,业余生活匮乏,文化娱乐无从谈起,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他们无人关注,情感没有寄托;然而他们中间却不乏人才也不乏激情,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展示自我、与人交流的舞台。朱良成的想法赢得了农民工群体的一致响应,许多有志之士走到一起组成了团队,八年来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群体所葆有的特殊情怀与社会担当。


  (三)“湖南农民工春晚”切中时代脉搏


  1.农民工素质日益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亿人;同时,根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8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构建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且接受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时代农民工主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进城动机从“改善生活”转变为“体验生活”。


  2.农民工结构悄然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的发展从改革之初的“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就地转移,到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衍变为第三产业领域的主力军,表明农民工结构正发生着改变。农民工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农民工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向更多元方向发展的方向。


  “湖南农民工春晚”贴紧了时代脉搏,抓住了民心所向,应运而生,也必将获得成功。


  三、“湖南农民工春晚”为群众文化项目建设带来的思考


  1.项目建设,需立足人民需求


图片8.png


  在分析“湖南农民工春晚”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它得以生存并蓬勃发展的土壤,立足农民工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近些年来,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然而,最终让老百姓记得住、叫得响、称得妙的项目却甚少。为出业绩,各地因项目而项目设立文化品牌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对象错位、供需内容不平衡、供需品质无保障、服务资源浪费、造成不良口碑等后果。品牌项目的设立要立足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凭空想象,须做足做实调研功课,充分利用基层田野走访调查等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通过移动终端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掌握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供需对接与品牌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大水漫灌”式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期待,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成为文化项目建设发展的一个方向。


  2.项目推进,需坚守群众本色


  保持群众本色是我们在文化项目建设中必须坚守的原则。“湖南农民工春晚”从项目创办至今,一直坚持由农民工自发、自导、自演、自赏、自评的“五自”原则。丢失了“五自原则”便丢失了“农民本色”,这个项目便丢失了生命,想要长久地维系下去也将成为空话。


  朱良成和他的团队虽是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管理下的一支文化志愿服务支队,但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各级文化部门并未过多干预,而是采取密切关注、大力扶持的态度,这无疑为“湖南农民工春晚”营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3.项目拓展,需巧借社团力量


  “湖南农民工春晚”的成功,彰显了社会群体所潜藏的文化活动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文化部门借助群众文化社团建设,可以更多地了解各群体动态,对于创建和发展文化项目大有益处。


  群众文化社团是群众根据各自的喜好与特长自由组合的群体,他们代表了某一个群体的整体诉求与文化活动力,具有文化需求的统一性,也具有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方向的一致性。通过整合社团力量,加强社团建设,将为延伸群众文化服务触角、加强文化服务项目特色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 


  “湖南农民工春晚”的成功体现了新时代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面貌。群众文化项目设立需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地感知群众需求动态,全面而精准地把握群众需求,采取多元而有效的实施办法,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的文化惠民,才能真正完成用文化的力量为社会带来和谐幸福的使命。(文/彭惠惠)


扫码关注公众号

欢乐迎新年

长沙市政务服务工作“揭榜竞优”现场观摩活动走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长沙望城再启“买房送车”活动,双11送出奔驰汽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