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华声社区>社区文化>正文

雪峰山秘笈丨楚巫方音破解屈原放流溆浦之谜

2019-10-18 16:15  [来源: 中国民生新闻网(民生/声头条)]   [责编:黄爱民]


1.jpg


  提及屈原无法绕开溆浦,没有溆浦巫歌傩舞的敲魂声,屈原就是历史天空中一道悄然划过的流星。屈原之名与溆浦古称在先秦史书中皆无记载。屈原被载入史册源自于放逐溆浦时所著《楚辞·屈赋》,溆浦则因屈原《涉江》中:“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而见于两千多年的文字中。所以说,屈原因溆浦成就了千年英名,溆浦则因屈原知晓了历史古态。屈原任职楚国“三闾大夫”,执掌楚国朝廷祭祀兼贵族子弟教育,溆浦乃“唯巫风以沅为盛”之灵灵巫地。楚巫文化中的神脉相通是二者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文化属同。屈原在溆浦期间除了留下宏篇巨作《屈赋》外,至于干了些其他什么事迹则无史记。岁月如流,往事随风,溆浦因其古老而斑驳了刻在骨头上的记忆。


  屈原,真是被楚王流放到溆浦的吗?历代学者仅凭《史记》中:“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卷顾楚国,系心怀王……。” 记载中的“放流”二字错误解读为“流放”,认为屈原遭奸佞陷害,是被楚顷襄王降罪剥职判流刑而被“流放”到楚南边陲溆浦。“流刑犯身”成了屈原两千多年来众口相传的历史定位。于史实不符,于屈子不公。


  所谓“流放”,是“不忍刑杀,流之远僻。”的降死一等重刑。晋·葛洪《抱朴子·臣节》:“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云:“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史书记载说明“流放”是刑法,是将流刑之人押解至人烟稀少生存环境恶劣的荒僻地方,如清朝将刑犯流放宁古塔。流放,作为一种刑法在秦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到南北朝后期才进入五刑体制。春秋战国时期“流放”还没有构入刑法。屈原被负罪流放这一说是不成立的,也没有哪部经史子集明确记载着屈原是罪负流刑。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是写了朝廷奸佞在楚怀王、顷襄王面前如何进谗言陷害屈原,使“王怒而疏屈平”以致“屈平既绌(黜)。” 也就是说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又被罢免了左徒官职,弃逐下野了。


  “左徒”一职,是楚国特有的官称,这官职有多大的权力呢?《史记》中:“(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候。” 左徒的官阶是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的等级,相当于左丞相,主管外交但又比外长权高,可与怀王同朝商议国事,类似于新中国初期政务院总理职务。屈原被楚怀王撤免了“左徒”职,还是降任为“三闾大夫”闲职,主掌朝廷祭祀兼朝廷三大贵族子弟的教育。如《楚辞·渔夫》:“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说的是屈原在放流地仍旧被当地百姓称之“三闾大夫”。古吏制是不以旧官称相称呼。《涉江》中:“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 这里描写又是马又是车还乘坐船阁雕窗的高规格“舲船”去沅水,也说明屈原只是被楚顷襄王疏远弃逐。


  楚国位于山川重重江河纵横的南方,交通闭塞,属地语言少有与外通,语系复杂且有十里不同音之说,至今僻远地方的土语乃说古方音。水路是古人最为便利的交流通道,语言通融性相对要强,人们则习惯性引用在江河讨生活的行为语言(即码头语言)。“放流”起源于在江河中放木排的行业用语,人们将山上伐木搬运至狭窄的溪边河岸,一根根推入水中随流漂至宽阔水域进行捆扎成木排,漂流过程称为“放流”。后被引用指没有羁绊任其顺水流舟的意思。“放流”的涵义,有时也被引用于政治比喻上,或者喻事物弃实就虚上,如:《礼记·大学》:“唯仁人放流之,进渚四夷,不与同中国。” 清·唐甄《潜书·善游》:“诛戮直臣,放流贤士,乾坤晦塞,君臣昏迷,虽有善道者,亦无所施其术矣。” 也有用在其它事物比喻上的,如:《汉书·李寻传》:“日失其光,则星辰放流,阳不能制阴,阴桀得作。” 汉·王充《论衡·对作》:“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由此可见,“放流”是行为自由的弃逐下野,“流放”则是行为受制的负刑囚犯,俩字相同,字序不同,其义显然不同。


  司马迁岀生年代与屈原相距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人倔犟宁遭受汉武帝的宫刑也不愿簒改史实,却在《史记》中对屈原放流溆浦时的描述就一句话:“屈平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一笔带过别无其他。破解谜题只能从楚巫方音、历史时间节点和出土文物资料中,进行抽丝剥茧捋脉钩沉还历史原本真相。

       

  屈原被黜弃逐至溆浦的时间段,是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78年前后共十八年;而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78年正是“司马错伐黔中”与“白起拨都”的时间段,正与屈原放流溆浦的时间节点是相吻重叠的,说明屈原赶赴楚南黔中郡是为秦伐楚的战争而来。公元前296年,秦伐楚的烽火狼烟再度席卷沅水,楚军巫师施法五猖阴兵助战的号角声响彻五溪上空,犹如一道道激荡在屈原胸腔里的急急如律令,迫使屈原在弃逐后便心急火燎赶赴溆浦。屈原与楚王是同姓的宗族,又曾是朝廷执权耳的左徒,亲临战场有其自身影响力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以失意不失志来表达忠君爱国的情怀,也或许是以另一种方式寄托他的政治抱负。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能臣张仪出使楚国,离间楚国能臣、瓦解楚齐联盟,随既秦国进攻楚国的丹阳(今湖北丹江口市),俘虏楚将屈丐,斩首八万,自此秦伐楚的序幕拉开。秦国军事家司马错趁楚军把主力集结在大西北秦·楚边境,楚境内后方空虚。公元前307年,司马错率十万秦军,粮草600万担,,兵船万余艘,采取大迂回战术由秦都西安向东,经巴蜀走水道逆巫江入酉水进入沅水直捣楚国后方黔中郡,楚军猝不及防,黔中郡失守,后被楚军夺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76年,秦·楚两军在黔中郡呈现出反复拉锯争夺之势,短短四年时间里黔中郡数度失守(1978年溆浦马田坪战国古墓群出土大量秦·楚两军的青铜器皿和兵器亦可证实)。《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楚军复夺回。“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拨起。” 复又被楚军夺回。《楚世家》同样载道:“(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复拨我巫、黔中郡。” 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楚,拔郢,平巫、黔中郡。” 秦国为攻打楚南黔中郡直捣楚腹地,不惜调动司马错、白起、蜀守若等秦军大将和主力(犹如二战期间盟军登陆“诺曼底”)。可想而知当时的黔中郡是何等腥风血雨,悲壮惨烈!“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路超远……。”《九歌·国殇》中描述战争场面竟如此生动感人,没有亲临感受是描写不出来这等真实场景。

       

  公元前296年是屈原从楚都郢城启程到溆浦的年份,从《九歌·涉江》中:“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卾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渚风。步余马兮山,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亦可解读出屈原沿途的清析路线,没有过多停留直奔溆浦,而不是去黔中郡治所在地沅陵,或许那时黔中郡治沅陵已被秦军攻陷,郡治机关己迁设在溆浦。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有许多学者以《涉江》中“猿狖之所居”推断当时的溆浦是荒芜之地,是不严谨的。屈原喻志篇《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是对溆浦“朱桔”的赞美,有种植必有贸易往来,怎能是“蛮荒”之地呢?那时溆浦应然是人声鼎沸,农耕发达程度到足以屯兵。屈原在《涉江》中描述溆浦那段话,是对应写照溆浦思蒙的丹霞·喀斯特地貌,这在楚地原本就不多见,山峦突兀奇形异状,溆水自东向西穿过遮天蔽日的峡谷,两岸峭壁悬崖林木葱茏猿鸣鸟啼,河道七曲八拐如行迷宫。初来乍到的屈原岂能不“入溆浦余儃徊兮……”? 古今对“儃徊”释义不一,王逸·注“儃徊,犹低徊也”;也有释为“徘徊”或“彷徨”;更有甚者解读为屈原进入到溆浦蛮荒之地时感到“彷徨犹豫”了。“儃徊”二字是溆浦古方音,是“转回”的假借字,译意为:我在那段路上转转回回。才引发后一句“迷不知吾所如” 意指:迷路了,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正如语言学家陈抡所说:“《楚辞》古今译文存在许多错误解释。”一字错解便失去了原意的表达。楚南属地土语夹含着巫语傩辞而形成独特的楚巫方音,既是本土学者没有专门研究也难解其意。为此,著名溆浦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陈抡先生以楚方音释解古辞专著《楚辞解释》。

       

  想当年,屈原被弃逐下野后随即赶赴黔中郡,可谓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誓必抱着与楚国共存亡,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壮士气慨。公元前279年“白起拔都”——楚都郢城沦陷,屈原闻噩耗,悲泪洒江天,忧戚戚离开沅水返回郢都,哀叹楚国即将灭亡,死心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抱石投江,以身殉国,卒年六十二岁。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悲鸣哀号,怆泪千年。呜呼,屈子,魂兮归来!壮哉,屈子,千古流芳!(作者/陈少凯)


2.jpg


3.jpg

扫码关注公众号

欢乐迎新年

长沙市政务服务工作“揭榜竞优”现场观摩活动走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长沙望城再启“买房送车”活动,双11送出奔驰汽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