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华声社区>社区人物>正文

谢德敏:情系“大堡”永不倦

2019-08-07 09:50  [来源:天眼新闻]   [责编:黄爱民]

  从乡村老师到社区党支部书记,从外地媳妇到群众的“贴心人”,33年,变化的不仅是谢德敏的身份,还有谢德敏深情永驻的大堡社区——

  站在对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坡镇大堡社区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延绵起伏的绿包围着一座座大棚,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工人们在里面各自忙碌,欣欣向荣。新风貌、新气象、新生活……曾经那个偏远山村,如今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谢德敏以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用一句句暖心的话语、落到实处的铮铮誓言,践行着对“大堡”的深情。

  外地媳妇本地情

  在与大堡社区毗邻的石板村部分村民的记忆中,谢德敏仍然是当初那个开朗活泼、热情干练、心怀学生的乡村老师。

  那时,投身于教育事业中的谢德敏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园丁,精心浇灌祖国的“花儿”。1986年,谢德敏因缘跟随丈夫来到大堡村(现为大堡社区),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恬静的生活。也是从那时起,她与大堡结下不解之缘。

  见过有人被雨天的泥路困在村里不能外出,听过气候不好庄稼无收成的叹息……在大堡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里,水、路、电、迅样样都成为整个村发展的桎梏。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感充斥在谢德敏的胸腔。

  1990年,谢德敏25岁,应上级政府安排,负责大堡村村委会的部分日常工作,担任村妇女主任。身份转变后,她暗自下决心,要先想办法解决全村的饮用水难题。

  奔波在水利部门、镇政府及拥有固定水源的其他乡镇与村落之间,带领有经验的老师傅,找水源、打水井、引水流、固水渠……

  “哗啦——”水顺流而下,大堡村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都吃“望天水”的局面。

  为了让村民们打个电话不再大老远跑到镇上排队还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谢德敏四处奔走,终于申请到了安装电话线的指标。半年后,大堡村成了全镇除了镇上以外第一个通电话的村子。同年,谢德敏经民主选举全票当选大堡村村委会主任。

  2006年,一个坚强刚毅的“外地媳妇”站在波涛汹涌的洪水前指挥村民抢险救灾,成为了多年后村民们仍难以忘怀的画面之一。

  那年,大堡村骤降暴雨,沔鱼河水位急速上涨,洪水瞬间吞没了河岸边的几户农家。得知险情后,谢德敏拖着生病的躯体,第一时间和村干部们冲在救援一线。

  人们获救了,可谢德敏却病倒在调查险情的第一线上。病倒前一刻,谢德敏正忙着向上级政府申请受灾农户的救助……

  群众冷暖挂心头

  2009年,谢德敏成为了大堡村的党支部书记。这时的谢德敏更忙了——

  忙着把群众的琐事挂在心头上,忙着穿梭在村寨间走访于群众家中,嘘寒问暖不知倦意。看看这家的低保款到手没,瞅瞅那家的危房改造进度如何,聊聊哪家的孩子比较淘气,调解着谁和谁之间的矛盾……

  “也就只有您谢支书,能说动她俩了。”村民小宋长吁了一口气,满怀感激。

  时间转回2小时之前,在路边一座平房里,婆媳俩人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小宋无奈地坐在一边,抽着烟等着谢德敏来。

  没过多久,谢德敏急匆匆地赶来,擦擦额上的汗,不慌不忙地坐下。开始和婆婆说说,又转头和媳妇聊聊,再假装骂一骂老宋,最后结合自己家的事儿跟她俩开导和化解。

  不一会儿,婆媳俩不吵不嚷了,婆婆进屋煮饭,媳妇帮忙洗菜,要留下谢德敏在家吃饭……

  在大堡村,谁家发生什么大事小事,人们都会想起群众的“贴心人”——谢德敏。

  “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你就直接说。”

  “老谢,你们帮我的已经很多了,我……”

  面对谢德敏的关心,贫困户张永会红着眼眶,话语哽咽。这一周,谢德敏已是第三次来访了。

  遭遇变故前,张永会一家原本一直在外打工。丈夫去世、儿子出车祸……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在张永会身上令她无法喘息。

  “快回家来吧,让我们来帮你!”从村民口中得知张永会一家的艰难情况后,谢德敏的一个电话,让张永会一家的生活重见曙光。

  如今,张永会已经成为了社区里的优秀护河员,还利用中央扶贫资金养了鸡、喂了猪,搬入了“危改”后的新房,在村里香葱基地里务工、参与入股分红,享受着低保政策,两个孙子也读上了好学校……2018年,日子越过越好的张永会一家摘掉了“贫困帽”。

  “老谢,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起初我们还不敢回来……”此刻,张永会拉着谢德敏的手,泣不成声。

  经过谢德敏的帮助,像张永会一样的群众还有很多。全社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695人,现已脱贫122户593人。

  时光在琐碎的日常中不断流逝,但在大堡村村民们的心里,谢德敏为大堡村的付出早已铭记在每个人心中难以磨灭。对于谢德敏来说,哪怕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忙不完的事,每天在奔波忙碌中大汗淋漓,但只要能收到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她总能收获满满。

  致富路上党旗扬

  如何真正让大堡村富起来?

  这个问题一直成为谢德敏心中所困。

  要致富、先修路。曾经,大堡村还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偏远山村;如今,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干净整洁。在村中任职的二十年里,谢德敏与村“两委”一起,丈量土地、调解纠纷,搭桥修路,将大堡村打造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路通,信息通。2017年9月,恒大有意在大堡村流转土地建造千亩坝区,可种植大棚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可群众的不支持不配合成了大堡村致富路上的另一头“拦路虎”。

  “我家就靠种地吃饭,土地给你们了我家吃什么?”

  “这点土地流转费怎么够我一家人生活呢?”

  ……

  “家门口有了能致富的产业,还不比你们种庄稼强?”面对群众的不解,谢德敏带着村干部挨个登门拜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作用,摆事实、讲道理,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劝说,终于让群众心甘情愿把土地流转出来。

  借助恒大帮扶东风,大堡村连日流转798.35亩土地,998个大棚拔地而起。在区委、区政府安排下,谢德敏及村“两委”与毕节盛丰农业公司协商,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基地里789个大棚用于育茶苗,40个大棚种蔬菜,21个大棚育枣苗,带动周边400余名群众发展,其中吸纳贫困户70余人参与务工,累计发放工资500余万元。

  村民老吴,从原来死活不肯拿土地出来的“钉子户”摇身一变成为了“领工头”,平均每月到手工资4000多元。“以前种庄稼一年的钱,还不够现在一个月的工钱。”提到发展产业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老吴喜笑颜开。

  2018年,为纵深推进产业革命,大堡社区成立了社区合作社,再次连片承包土地,在大堡周边流转500亩土地种植刺梨,将未脱贫的36户102人贫困群众全部吸纳进去参与入股分红。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以产业项目为重要抓手,以社区文明乡风为载体,谢德敏率领社区党支部带领村民团结奋斗,2018年,大堡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增加1130元,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以上。

  抓产业,谋发展,社区党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社区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社4家,超市及百货商店13家,木材加工厂2家、蜂窝煤厂1家、免烧砖厂2家,域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域旅游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进迅速。

  如今的大堡社区,扶贫有实效,民生有保障,党旗飘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扫码关注公众号

欢乐迎新年

长沙市政务服务工作“揭榜竞优”现场观摩活动走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长沙望城再启“买房送车”活动,双11送出奔驰汽车大奖!